選單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

即便是元朝滅亡後,蒙古軍仍使明軍頭疼不已。

那麼,為何朱元璋北伐時,明軍可以輕鬆取勝,幾乎沒有遭到強大蒙古騎兵的抵抗呢?

漠北、遼東蒙古軍基本沒有參戰

蒙古軍入主中原後,蒙古軍分成幾個部分。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一部分蒙古軍仍然駐紮在漠北草原或者駐紮在遼東地區,由宗王統領。

一部分蒙古軍進入了中原,並長期在中原生活下來。

一方面,由於內地有相當規模蒙古軍,因此,整個元代,留在漠北的蒙古軍主要職責是保證草原及邊疆地區的安寧,很少被調入內地作戰。

另一方面,西北宗王、東北宗王經常反抗元帝。到元代中期時,他們的反叛已經是元帝的主要防範物件。

元末起義時,元順帝倒是曾經考慮過調漠北蒙古軍進入中原作戰,但卻險些釀成大禍。

1360年,奉命南下攻討紅巾軍的陽翟王,以“國事不可為”,企圖聯合西北諸王叛亂,要求元順帝讓出帝位。

順帝派兵鎮壓叛亂後,只能設法加強對控制漠北的控制,以免再生禍端,實在不敢再調其入內地作戰了。

因此,整個元末農民起義時期,元帝可以使用的蒙古軍,實際上只有留在中原的探馬赤軍了。

而留在中原地區的蒙古軍,早已不是當年的雄風鐵騎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內地蒙古軍

留在內地的蒙古軍,早年是從草原南下的。

因此,朝廷專門為他們“分撥牧馬草地”,以供其牧牛羊馬匹。

意思很明顯:希望這些蒙古軍依然保持遊牧生活,保持“騎戰”的基本能力。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但是,在中原農區大辟牧場,自然要吞佔農田,引起爭地糾紛,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這些蒙古軍都是與家屬一起居住的,因此,糾紛之下,無論南人還是北人,彼此都很不安穩。

為了使蒙古軍能長期穩定在農耕地去駐守,蒙古統治者被迫逐漸改變他們原來的遊牧生活方式,劃撥田地給軍人家屬,以適應農耕地區的生活。

如此,遊牧習性賦予的特殊戰鬥力逐漸從這些蒙古軍身上消失。

在草原時,蒙古軍的訓練非常簡單。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寓兵法於獵,開闔聚散嚴矣”。透過圍獵即能完成基本的軍事訓練。

然而,進入中原後,大圍獵的訓練方式已經很難使用,只能選拔教官,指導訓練。

與任何王朝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腐敗加劇,這些基本的訓練也就難以保持質量了。

因此,這些蒙古人的戰鬥力也就急劇下滑了。

缺乏訓練的他們,往往臨戰時一觸即潰,不能拒敵!

只剩虛名的怯薛軍

蒙古統治者原本還擁有一支超強精銳部隊——怯薛軍。

然而,這支軍隊早已只剩下虛名了。

這原本是蒙古軍精銳組成的大汗護衛軍。

因此,其政治地位非常高,達官貴人都搶著去做,以之為進階之磚。

由於其逐漸貴族化,因此,一般只是負責宿衛,很少被派出去參戰。

只有在皇帝親征時才隨同出戰,主要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很少臨敵陷陣。

由於他們長期不從事戰鬥和訓練,因此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所以,怯薛軍,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元皇室服務機構和貴胄子弟學校。

由於政治地位高,他們往往在宮廷政變中發揮巨大作用,但上陣殺敵,那就指望不上了。

已經失去主導地位的蒙古軍

事實上,朱元璋北伐前,元軍的主力就已經不再是蒙古軍,甚至不是其正規軍了。

在與紅巾軍的幾次大戰中,元軍正規軍在徐州、高郵連續慘敗,只能分守各地,無力組織起大規模進攻了。

因此,元廷只得號召各地富豪招募“義兵”與農民軍作戰。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到朱元璋北伐時,其主要對手,已經是王保保、張思道、李思齊等“義兵”了。

至於分守各地蒙古軍,不但無法與朱元璋對抗,甚至還常受到“義兵”的“欺負”。

不容小覷的北伐騎兵

內地的蒙古騎兵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了,而朱元璋的騎兵卻不容小覷。

很多朋友一到南方,就自然聯想到“缺乏騎兵”。

其實,朱元璋時期的情況稍微有點不一樣。

朱元璋自稱“淮右布衣”,其手下主要將領也多是淮右人。

淮北地區,水草豐美,適合養馬。

因此,元朝設立14個官辦牧地,廬州馬場就是其中之一。

不僅是官辦牧場,民牧也十分普及。

元代時,由於統治者力保“蒙古本部”,戰馬基本上不取之於草原,而是取之於內地。

因此,官辦之外,元軍的馬匹主要取自民間,透過“市馬”、“擴馬”來補充馬匹。

所以,元代以後,淮北地區的戰馬數量、質量都很高,逐漸成為一支新銳力量。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為什麼會被明軍迅速滅掉

說句題外話。到清朝末年時,淮北地區的捻軍騎兵,也能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面前不落下風,戰鬥力非常強大。

朱元璋在陳友諒進攻洪都期間,以朱文正死守洪都,傾力打下廬州,可謂得到一快寶地。

此外,在征戰中,明軍也獲得了大批的戰馬、騎兵。

第一類,是朱元璋從政府軍處直接獲取的。

比如:早在1355年攻打太平時,朱元璋就俘獲了納哈初。儘管納哈初堅決不降,被朱元璋放歸,但其在太平的所部多歸順。

第二類,是朱元璋從各軍閥處獲取的。

元末起義中,各軍閥在與政府軍作戰時,也獲得了大量的戰馬。

在朱元璋平定江南時期,這些戰馬也逐漸歸朱元璋。

比如,破泰州時,俘5000人,獲戰馬160匹;破高郵時,俘220餘人,獲戰馬370餘匹。

這樣的戰馬數量,自然與草原騎兵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內地作戰,步騎配合,對付已經不堪戰的內地蒙古騎兵,還是夠用了。

朱元璋的正確戰略

當然,單純靠力量,朱元璋要北伐成功,並非易事。

朱元璋利用元各軍閥的矛盾,先取山東、河南,次取大都,再定西北,整個過程步步為營,“先勝而後求戰”。

當時,內地蒙古騎兵多駐於河洛、山東。

但是,王保保、李思齊等強力軍閥都在陝西、山西等地,面對散守各地的蒙古騎兵,徐達、常遇春擁有壓倒性優勢。

因此,大多數蒙古騎兵望風而降,很少進行激烈抵抗,整個作戰基本沒有懸念。

加入明軍的蒙古戰士

其實,元代後期,蒙古軍戶的日子也不好過。

許多蒙古軍戶也窮困潦倒,對元廷不滿。

由於朱元璋明確表示“蒙古、色目人···同生天地間···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因此,許多蒙古戰士都加入了明軍。

在攻山東、河南時,都曾有大批蒙古軍歸順。

據《蒙古源流》記載,四十萬蒙古人,只有六萬人回到了草原,其餘三十四餘萬都留在了漢地。

可見,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戰爭,是各族人民一起反抗暴政的戰爭,得到了大多數蒙古戰士的認可。

到朱元璋設立軍戶時,大量歸附蒙古軍戍衛邊地,成為明軍的重要力量。

再到靖難之役時,“朵顏三衛”甚至成為朱棣取天下的精銳。

面對改朝換代,內地蒙古軍事實上大多是沒有持狹隘觀念的。

朱元璋能輕鬆取勝,主要還是元代統治的失敗。

漠北、遼東的騎兵無法調入,元廷只有依靠內地蒙古軍作戰。

然而,與後代的明朝軍戶、清代八旗一樣,內地蒙古軍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了,甚至不能成為朱元璋北伐的主要對手。

而且,對於蒙古戰士來說,他們自己也飽受元貴族的剝削,並不願為元征服殉葬。

北伐時,朱元璋的騎兵力量雖不能與草原騎兵相提並論,但仍有一定規模,完成步騎配合還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在朱元璋正確的政策和指導下,明軍輕鬆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