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才能折服"三國"眾英雄?

作者按:當我們提到“三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腦海裡或許會浮現義薄雲天、威震華夏,過五關斬六將、酒尚溫時斬華雄的關公關雲長將軍;或許還會出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武侯諸葛亮先生;或許還會出現橫槊賦詩的曹公曹孟德先生,“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曹公可是有好幾首詩都入選了中小學課本。會寫詩、好殺伐的曹公放在小說裡妥妥是“龍傲天”型別的主角,所以也深得現代人的歡喜。

但今天我想講的是關公武侯追隨一生之人、曹公平生之大敵。

關公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武侯說:“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曹公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他是劉將軍、是先帝、是使君,他就是漢昭烈帝劉備先生。

如何才能折服"三國"眾英雄?

可能有人會說,劉備?假仁假義罷了,還愛哭!

嘿,正因為世人誤解,美玉蒙塵,才有寫這篇東西的意義,在那個英才輩出的時代,有無數豪傑被他的德行才能所折服,甘願終其一生為其赴湯蹈火。我相信當你讀完這篇文字,你也會感慨一聲:“玄德公真英雄也!”

玄德公的少年生活在今人看來並不幸福,“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單親家庭孤兒寡母,一家人靠著做點手工活過日子。

雖說是實打實的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中山靖王可是有一百多個兒子,從西漢武帝時期到東漢末年,中間好幾百年時間,還經歷了漢光武帝劉秀的中興,俗話說的好,物以稀為貴,這漢室宗親的身份因為宗親太多就顯得不怎麼貴了。不過就像有首歌裡唱的“英雄不怕出身太單薄,有志氣高哪兒天也驕傲”,玄德公的先祖漢高祖劉邦在當亭長的時候,看到始皇帝出遊,就敢說出:“大丈夫當如是!”玄德公也繼承了這一光榮傳統,在和小夥伴玩的時候,對童童如小車蓋的五丈桑樹,說出了一句嚇壞親戚的話:“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嚯喲!年紀不大,志向可不小。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但願永遠這樣好,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

時間飛逝,小玄德公轉眼也有了十五歲,玄德公出生於涿郡,地處幽燕,多慷慨悲歌之士。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兩漢去先秦未遠,仍存質樸剛健之風,太史公曾作《遊俠列傳》,其中寫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玄德公的先祖高皇帝劉邦已有幾分遊俠風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迷弟。玄德公也一脈相承,“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人狠話不多,不過如此“社會”的玄德公還是在母親的要求下開始上學,師從盧植先生。

盧植先生和鄭玄先生是同門師兄,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在唐代時還配享夫子,經學造詣匪淺。經學細瑣繁雜中有著更多的真實,有絲絲縷縷的脈絡。玄德公師從盧植先生,學問當有所長進,從遊俠變成了士,還得到了大商人的贊助,從而拉起了自己的隊伍,這支隊伍有從河東來的亡命之徒,這個亡命之徒就是後來威震華夏的關公。

“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三國演義》裡有一個橋段是張飛先生怒鞭督郵,但正史裡怒鞭督郵的其實是玄德公,為何會怒鞭督郵?

這裡插播一個很多很多年以後的故事,那個時候的玄德公客居荊州處,名士許汜先生與玄德公都在荊州牧劉表處聚會,許汜先生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以前我經過下邳,見元龍。元龍不跟我說話,自上大床臥,使我臥下床。”玄德公對許汜先生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為什麼要跟你說話呢?假如是我,就睡在百尺樓上,讓你睡在地上。”

辛棄疾先生寫的“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就出自這個典故,所以玄德公怒鞭督郵的原因也找到了,士者尚志也任事也,玄德公以保民護生為志,自然如荀子先生所說: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如何才能折服"三國"眾英雄?

“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德歸往之,謂之王。玄德公保民護生,如時雨降,是極得底層百姓擁戴的,當時有人派了一個刺客想來刺殺玄德公,玄德公不知道這是刺客,對他很好。刺客不忍心,就把刺殺的事情告訴了玄德公,然後離開了,其得人心如此。

北海相孔融先生(就是“孔融讓梨”中的孔融先生)被黃巾賊圍困,也因為玄德公“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而派人求救,玄德公還感嘆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

在這個世家門閥漸漸壟斷權力,朝著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發展的時代,行仁義的玄德公如黑夜裡的火炬,綻放著自身的光芒。

曾看到有人問道:“為啥劉備值得那麼多英才追隨?”

我想用今年高考的一段材料來回復: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你死了,他為你報仇(關公);

他死了,什麼都交給你(武侯);

你被迫投降別國,他既不甩鍋,也不遷怒你的家人,反而認為是自己的錯(黃權先生);

你弟弟獻城投降,害死了我最好的兄弟,我也不遷怒你(糜竺先生);

志士才能吸引到志士。

所以流傳千古的隆中對,玄德公開口便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欲信大義,志猶未已。義是主體間性的裁斷,使其相宜也,內外,人我,人與環境,古今後世與今人,所有不同個體之間都可以是互相相宜的物件。而志者,精行也。志向相同,武侯才會出山輔佐玄德公。

如何才能折服"三國"眾英雄?

圖源: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

玄德公一生縱使屢屢失敗,但從來沒有放棄,四十多歲仍為髀裡肉生,而慨然流涕。曹公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用來形容玄德公再合適不過,面對一點點失敗,就覺得自己沒有機會了而自暴自棄的人不在少數,二十多歲尚有志於道,四五十歲早已參雜各種雜質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玄德公的折而不撓才讓人由衷敬佩。

最後的最後,白帝託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在世人看來是一個Bad Ending。玄德公白帝託孤,武侯擇難而行星落五丈原,再到62歲的姜維先生,在大大小小11次北伐後,在後主劉禪都投降了以後,還準備說服鍾會先生造反,做最後一搏,在給劉禪的密奏中,姜維先生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我感覺得到,從玄德公到武侯到姜維先生,是有一種東西在薪火相傳的,這個東西往上有夫子困於陳蔡而修身端行,往後有文丞相的正氣風骨。

再到千年以後的南宋,張世傑先生扶保幼主,立了海上朝廷。崖山之戰後,宋朝最後的皇室也悉數死去,張世傑先生依然不放棄。後來大風起,張世傑溺水而亡。史家說:“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我想張世傑先生身上也有這種東西。

我不能用語言來描述這種東西是什麼,但是我知道這是我們文明當中最精粹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努力去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