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今天腦洞跟大家聊聊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人,聊這個人之前,先聊聊五代十國的歷史。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一段動盪期。在此之間,產生了五個中原皇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亂世。這裡面,昏君居多,但也有一些有能力的君王。這裡就給大家數一數五代最有能力的五位君王。

第四:後梁太祖朱溫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朱溫是安徽人,小時候是餵豬的,長大後是當地的小流氓,因為混不下去了,跑去投奔黃巢的草軍。在黃巢進入長安後,因為受到排擠接受了唐朝的招安,被封為汴州節度使。

原本他是最不起眼的一位,但經過不斷擴張,成為五代第一個稱帝的人。老人家評價他是: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朱溫差一點統一天下。他戰勝了原本比自己實力強勁的李克用,但卻敗給了李克用的兒子。

而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不高,主要是私生活太差,最後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但歷史學家呂思勉對他的評價還比較中肯。

他認為:在唐、五代之際,梁太祖確是能定亂和恤民的,而歷來論者,多視為罪大惡極,甚有反偏袒後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義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後僅6年而遇弒。末帝定亂自立,柔懦無能,而李克用死後,其子存勖襲位,頗有英銳之氣。

可以說,朱溫是敗在兒子不爭氣,不然,要是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的朝代,傳個二百多年,歷史對他的評價就會完全不同了。

第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此人是遼國的開國君主,原本只是侍衛長官。但憑藉著過人的武力,統一了北方各遊牧部落,建立了契丹國。

他大量引進中原文化,任用漢人,改革習俗,打下了遼國強大的基礎。所以,雖然在中原爭霸中,屢屢敗北,但依然可以排到第三。

第二:後唐莊宗李存勖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李存勖是太原節度使李克用的兒子,十八歲那年父親去世,臨終留給他三支箭,一支箭對付朱溫,一支箭對付遼國的耶律阿保機,一支箭對付燕王劉仁恭。李存勖全部完成,把晉國從快亡國的地步帶到中原最強大的王朝,原本有希望統一天下,成為五代最強者,只可惜他能打天下,卻不能守天下,軍事能力超強,而治國能力太弱。最終,引起兵變,他自己被部下殺死。

歐陽修就說他: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所以,他是有名的半截英雄,偏科嚴重,但也能位列第二。

第一: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後周第二位皇帝,小時候過繼給姑父郭威。

郭威是後漢的大將,後面奪取了江山,建立了後周。

而柴榮從郭威手上接過後周的皇位。

登位之初,宿知北漢聯合契丹進攻,柴榮執意親征,交戰之初,手下禁軍譁變。眼見就要崩盤之機,柴榮率親衛中軍率先衝擊,奇蹟般逆轉獲勝。

這裡,我貼一段柴榮的高平之戰的文章:

柴榮即位的一個月後,割據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發兵南下,北漢還聯合了當時的遼人。

收到訊息後,柴榮準備反擊,並且還要親征。

柴榮很清楚,這個時候必須要勝,如果一敗,自己的江山就不保。而且必須親征取勝,因為如果不是自己親征,而是別的將軍打贏這場仗,這位將軍回師之日,極有可能就是奪位之時。

“劉崇幸災樂禍我朝有大喪,欺負我年少新立,想趁機吞併天下,這一次,他一定親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柴榮說道。

這時候,朝中出現了一個很怪異的聲音。

宰相馮道站出來反對。

馮道號稱不倒翁,五代裡,他曾經給四個朝代打過工,服務過十個皇帝。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這說明,此人非常善於判斷形勢。

聽說柴榮要親征,馮道表示不太合適。為了說服馮道,柴榮說道:“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領軍出征,我怎麼敢偷安呢?”

馮道直接回道:“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呢?”

直接懟了回去!而且發生在馮道身上,這太奇怪了。馮道這個人從來不是直言極諫的人,而是見風使舵的人,連他都敢直接懟柴榮,可見,沒有人真把柴榮當皇帝。

柴榮臉紅了,他明白自己並沒有權威,他強行撐場道:“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如泰山壓卵而已!”柴榮漲紅了臉,聲調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山呢?”

滿朝發出低聲的議論,充滿著對這個新皇帝的質疑跟輕視。

事情已經走到了一個死局:如果服軟,那誰都知道他可欺負,只要有一個強人出現,他就得讓出皇位。

柴榮沒有選擇,他站了起來,宣佈:朕意親征,多說何益!

但是,柴榮只是避免了慢性死亡,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急性的,更為危急的地步。

如果親征失敗,結局也只有一個:國滅身死。

柴榮無疑清楚這一點,他急需一場勝利。

調集軍隊,柴榮出汴州急行北上,當時通事舍人鄭好謙看柴榮有些心急,好心勸了一句:“對方氣勢很盛,最好不要急於進軍,應該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再出擊。”

柴榮一聲斷喝:“你怎麼會說這些?快說!這些話是誰教你的,說出來,你可以不死,不說,必死無疑。”

柴榮這一句是蒙的,結果這位鄭好謙不經嚇,一問就招了,是是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教他說的。

原來軍將也不願意迎敵!

柴榮將兩人關了起來,繼續北上。

十日後,柴榮終於碰到了北漢的軍隊,一交戰,北漢就開始撤退。

柴榮畢竟是新人,沒有什麼經驗,一看對方後退,當場下令:全軍出發,追擊劉崇。

結果中了劉崇的誘兵之計,大軍被北漢跟遼國的軍隊半圍了起來。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皇帝,要不是早死十年,中國歷史將大變樣

如果正常下去,柴榮必敗。因為北漢軍團大概有四萬人,而柴榮是二萬人,而且還是勞師遠征。

這時候,北漢的劉崇出了一個昏招,他看到柴榮的兵馬太少,就跟遼人說:你們在旁邊看我怎麼破敵就好了。

劉崇的算盤是這樣的,自己是三萬兵,對柴榮有優勢,遼國的一萬是來幫忙的,要是讓他們出力太多,自己付出的酬勞就更多。所以,乾脆不用遼兵。

遼兵一聽,得,那我就看熱鬧吧,把一萬兵馬撤走了。

劉崇決定發起攻擊,最先衝出去的是北漢猛將張元徽。

他一衝擊之下,柴榮的軍隊就亂了。

柴榮的右軍中,率領騎兵的 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率先逃跑了,何徽本來是個好同志,此時正率領步兵在後面列陣,可敵人沒碰到,先被退下來的友軍騎兵衝了個七葷八素。一看情況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緊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戰場的一千多步兵看領導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沒長四條腿,於是,連兩條腿都不要了,紛紛解去鎧甲,丟下兵器,跪在地上,對著劉崇的方向高喊萬歲。

右軍頃刻間瓦解。

這一切全看在柴榮的眼裡。他的耳邊不僅迴響著自己的步兵在向對方山呼萬歲,似乎又響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聲音。

“朕將學太宗,橫掃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將如泰山,力壓劉崇!”

“不知陛下當不當得了泰山呢?”

馮道嘲弄的聲音就在耳邊,輕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個劉崇不能敵,何以當太宗?首戰就一敗塗地,何以稱泰山?

柴榮進入到死局,一交陣,自己一方就潰敗了一半,自己的兵朝著人家喊萬歲。這是亡軍之象。而亡軍之後,必是亡國!

血漸漸地從心臟湧上柴榮的大腦,降兵萬歲的聲音漸行漸遠,喧譁的戰場於柴榮突然變得安靜,整個世界只剩下了簡單的選擇。

現在,沒有什麼可以倚靠,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只有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上帝救自救者。

拔劍,縱馬,柴榮躍出重重禁軍護衛的中軍,衝向了正激戰的前線。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臨,便如此勢。

柴榮沒有別的方法,也沒有任何的策略,他剩下的只有勇氣,一種死也死在戰場的勇氣。

這一看上去絕望的舉止突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看到最高領導身先士卒衝出去後,擔任警衛工作的一位將領對著左右喝道:

“主上危難如此,我們難道還怕死嗎?”

說話的是誰呢?正是後面的北宋皇帝趙匡胤。說完,趙匡胤並沒有緊跟著柴榮衝出去,反而轉身,去找了另一個人。

趙匡胤找的人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殿前都指揮使。

拍馬趕到,趙匡胤對著張永德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對方初戰告捷,志驕意滿,此時,只要拼死一戰,一定能擊破對方?”

“怎麼破?”

“張都尉部下射術精湛,請張都尉領部下戰領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的軍職比趙匡胤的高,但聽完對方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正確的應對。於是,他馬上表示同意。

柴榮在前,牙兵在後,張永德居高遠攻,趙匡胤率眾近搏,這一支本來殿後圍觀的後軍衝到了最前面。

此時,風越來越大,強勁的南風橫掃高平的高原,注意還是南風,這意味著周兵是順風攻擊。而漢軍是逆風攻擊。

據記載,劉崇在發動攻擊前,還颳著東北風,等東北風轉成南風,主管天氣的北漢司天監建議:正是攻擊的時候。

不知道司天監根據那本皇曆做得判斷,當時,旁邊的一位學士憤而起立,告訴劉崇,可以將這位司天監拉下去斬首,逆風豈是可戰的時候。

對於懦生的建議,劉崇給出了乾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別胡說八道傷我士氣!(老措大相當於文化界的屌絲)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戰跟種田一樣,是看天吃飯,不遵守自然規律,不看天氣預報是要吃苦頭的。

被迎面刮來的大風迷亂了雙眼,北漢計程車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著黃金鎧甲奮劍而來。接著,他們看到了讓他們更為驚恐的事情。

在對方陣地的上空,雲氣翻卷,隱約可見龍虎的影像。

王者降臨高平。

劉崇對此一無所知,不久前,他還叫人捧出了酒,與諸君痛飲了一小會。一嬴錢就開始消費,這是賭徒的第二個思維模式。

等他發現賭局還沒結束時,他緊急下令張元徽再次發起衝鋒,準備通吃對方。

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榮。

張元徽迎風而上。他剛接受了劉崇的褒賞(可能還喝了酒),工作熱情高漲,可經驗告訴我們,持續作業容易出事故,疲勞駕駛有風險(可能還是醉駕)。尤其是一匹疲勞的馬。

也許是連續高強度衝刺,也許是迎來吹來的風靡了眼睛,張元徽的馬剛衝到對方前面,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張元徽沒能爬起來,被一哄而上,不講體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斬殺。

據記載,張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衝上來,搶走了張元徽的屍體。可也就僅此而已。

正如風向轉變一樣,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劉崇慌了,這位老前輩是個沙場菜鳥,職業水準停留在靠數人頭來判斷勝負,衝鋒又不看風向,可他最大的弱點是他脆弱的內心。

這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他沒有柴榮那種遇險而上的勇氣,在碰到困難時,唯一的想到的辦法是退縮。

看到張元徽倒下後,為了又快又省的結束戰鬥,劉崇做出了一個決定:揮動紅旗撤退。

紅旗一出,本就膽怯的漢兵一鬨而散,撤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漢兵棄械投降,跑過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較糾結,上午剛跳到北漢陣營,連新的軍服都沒領到,現在又要向原單位投誠。

兵敗如山倒,倉皇后退的劉崇到這時才想起了同志,向遠處一望,剛還擠滿遼兵的高地已經空空如也。

遼兵已經走了。遼兵是懷著一肚子氣跑到高地的,自從被劉崇劃定為圍觀群眾後,他們就一直在觀戰。看到劉崇敗退時,他們沒有猶豫,沒打招呼,直接撤了出去。

劉崇幾乎陷入了絕望,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崇總算把自己的隊伍又歸到了一處,三萬多兵馬只剩下了一萬。領著這一萬兵馬,劉崇渡過一條淺河,重新列陣。

只要天一黑,對方就不敢貿然過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穩住軍心。

這是劉崇最後的希望,可人得意時多是電影,二小時拉倒,倒黴起來,就是連續劇,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後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軍出現在戰場。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河陽節度使劉詞。

這是一位老將,平時睡覺都穿鎧甲,永遠是一副準備上沙場的樣子,可就這樣的劉詞依然落在了柴榮的後面。

這天下午時分,劉詞終於趕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榮,而是從前線逃回來的樊愛能、何徽。這兩位難兄難弟也算有出息了,下來後沒多久,就被柴榮的使者追上了。

“兩位將軍莫跑,我軍已經反敗為勝了。”

兩位將軍哈哈大笑起來,騙誰呢。

笑完,這兩位也挺有人生目標的,直接就奔周軍的輜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經濟。據記載,把管物資的文官李谷都嚇得跑到山裡躲了起來。

搶了一通之後,他們碰上遲到的劉詞。

“劉將軍,你來遲了,我軍已經大敗,就我們逃了出來,剩下的已經解甲投降了。”兩位好心將戰狀通報給劉詞。

我軍敗了?!

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震天喊殺聲,劉詞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但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就算敗了,我也要到前線看一眼。

來到前線的劉詞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沒敗,還佔盡上風,柴榮不僅身體健康,還幹勁十足,更好的是,劉崇比較頑強,還搞了一萬人組織了防線。

總算給我留了一波啊。劉詞同志年紀大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大戰了。

劉詞馬上率領他的河陽軍投入到戰鬥當中,這支新力軍發揮了實力充沛,幹勁足的特點,一鼓作氣突破了劉崇的河岸防線,徹底擊碎了劉崇最後的妄想。

劉崇逃跑了,他本來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豬嶺。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現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蒼白,鬍鬚打結、分叉,再沒有往日那樣自信的縹緲。我不說,你絕對猜不到這就是北漢皇帝劉崇同志。

行至江豬嶺,狼狽不堪的劉崇終於鬆了一口氣,望望四處平靜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絲淒涼的笑意。

柴榮啊,柴榮,要是你在此處設兵,我劉崇那裡還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頗似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恨敵不設伏,當然,諸葛亮是設過伏的,而柴榮同樣是設過伏的。

柴榮是一位軍事鬼才,在看似冒進的進軍中,早就埋好了伏筆,在今天早上出擊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守在江豬嶺,只可惜守路的周兵聽聞前方兵敗,自個逃跑了。這證明,好的計策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也是白搭。

懷著僥倖的心情,劉崇越過了江豬嶺,逃離了戰場。但這還不是勝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劉崇迷路了。老劉也在河東混了十多年,怎麼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盤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鄉在前面帶路。

在老鄉的指引下,劉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時候,劉崇的鬍子止不住顫抖起來。老鄉老鄉,背後一槍,你把我領到那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晉州。周將王彥超就在那裡。

憤怒之下,劉崇一刀結果了帶路的鄉親,緊急調頭,往北奔去,這下總算找對方向了。

據記載,劉崇換了身粗布衣服,頭戴斗笠(估計是從老鄉那搶的),還變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麼都不打了,一路上相當低調,常常跑到一個地方,拿起筷子還沒夾起菜,就不得不丟下筷子翻身上馬,因為周兵已經追來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風聲鶴唳了。

經過數日亡命狂奔,劉崇終於回到了太原,回來時,他已經氣力全無,只能伏在馬上。能逃回來,全靠胯下這匹馬了。劉崇為了感謝一路載他回家的馬,專門修了一座馬廄,裝修很豪華(飾以金銀),伙食水平很高,參照三品官的餐飲標準(食以三品料)。還封了一個“自在將軍”。據記載,這匹馬是契丹人送給他的。

這是後漢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第二年年底,劉崇因為羞憤難當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劉承鈞接過父親的旗幟,這位青年總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基本上沒有動過逐鹿中原的念頭。

守住太原,過節時能給劉知遠上炷香,這便是北漢唯一的希望。

而柴榮則把屬於自己的死局下成了活局。這一戰之後,柴榮做穩了江山,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搞起了改革,雖然因為生病早早去世,雖然後周的江山被趙匡胤奪走了。但是,五代亂世的終結可以說,是從他這一次大勝開始的。

本文大部分摘自腦洞歷史觀在今日頭條的專欄《五代十國的梟雄們》,其文一百萬字,全景講解五代十國的歷史。

此後,柴榮整頓禁軍,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成為繼李存勖之後,又一位有望統一天下的君王,只可惜英年早逝。最終被手下大將趙匡胤代周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