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清有16萬道科舉考題,而四書五經只有17萬字,考官們如何命

明清有16萬道科舉考題,而四書五經只有17萬字,考官們如何命

上一次說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採用八股文文體的種種好處,本文就著重說一說八股文存在哪些不足和弊端。八股文在於選撥少量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讀書人成天鑽研這種複雜的文體。實際上,八股文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作,內容上空疏,說白了就是一種文字遊戲,耗費了無數士人的心血和光陰。

從命題的角度來說,由於八股文的命題規定必須出自“四書”、“五經”,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並模仿古人語氣“代聖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八股文的命題從明朝開始,一直到清末才廢止。明朝鄉試、會試開科89次,清朝則為112次,明清兩朝加在一起共舉行了兩百多次的鄉試與會試,那麼,每一科鄉試需要多少道考題呢?

明清有16萬道科舉考題,而四書五經只有17萬字,考官們如何命

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例,全國有16個省級行政區單位舉行鄉試,以每個省三道“四書”文題,五道“五經”文題計算,全國鄉試八股文的命題總數就達到128道,這些題目都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將全國縣試、府試和院試、科試所命的試題加起來,估計在八百道以上,將這個總數乘以明清科舉鄉試與會試的次數,八股文題目則有近十六萬道。

這麼龐大的八股文題目必須要出自“四書”、“五經”上的幾個字、一段話或者幾段話。而“四書”、“五經”的內容和字數是有限的。據統計《論語》有15919字,《大學》1753字,《中庸》3568字,《孟子》150000字,“四書”總字數為十七萬多字。

“四書”和“五經”本來是題量巨大的題庫,剛開始命題時,主考官隨便摘出一段、一節、一句都可以作題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考試的次數越來越多,主考官想要與前面的考題不雷同,真是難於上青天,而且這個難度會隨著科舉考試的次數增加而不斷增加。

面對這一難題,朝廷在選派主考官時,往往將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的人作為重要候選人,因為這些人不僅是八股文的寫作高手,而且對八股文的命題情況也比較瞭解。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命題難的問題,面對字數有限的四書五經,以及朝廷命題不能重複的要求,主考官怎麼選呢?

明清有16萬道科舉考題,而四書五經只有17萬字,考官們如何命

儒家經書肯定不能篡改,那麼只有增加題目的長度,將四書五經中的某一句、某幾句,某一段、某幾段,某一節、某幾節,某一章、某幾章作為考試題目。這樣不僅需要考生對儒家經典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難度明顯增加。

僅僅是這樣還不夠,有的主考官還將四書五經中的字句以“自由組合”的方式命題,這種考題叫“截搭題”。截搭題在明代已經出現,不過尚不普遍,朝廷對這種題目也多次提出批評,明確要求主考官不要用這種方式命題。到清朝,截搭題則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允許主考官用這種方式命題。

正是這些匪夷所思的命題使得科舉考試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八股文逐漸走向了窮途末路,已經達不到考查人才真實水平的目的,對於科舉考試選撥功能的發揮是一種損害。換句話說,就是讀書人一心埋首研讀八股文,結果卻成為了連最基本的文史知識都不懂的酸腐迂拙、不學無術的廢材。

注:內容真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