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風起於青萍之末,許多事最後的發生都早有跡象,只不過當事人未能讀懂罷了。比如劉邦對漢初三傑,蕭何、張良和韓信的一次公開評價。

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從劉邦的這句話來分析,顯然蕭何、張良和韓信,屬於劉邦創業團隊塔尖上的三人。但若從這三人跟劉邦的關係來看,蕭何的地位最超然。早在劉邦還當亭長,這個芝麻大的小官時,他就跟蕭何認識了。

當劉邦反秦後,又是蕭何把他推上了“沛公”的位置,雖僅僅是個虛名,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類虛名。所謂:名正言順!沒有這個虛名,劉邦的許多事就沒法開展下去。比如劉邦“掛靠”項梁時,人家必然要問,你們“沛縣團隊”誰是首領?只能是沛公劉邦!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從此劉邦的每一次前進,蕭何都緊緊跟隨發揮了巨大作用,直至跟項羽爭奪天下時,形成了劉邦在外,蕭何在內的“雙核模式”。後來這種雙核模式,也被曹操和劉備採用了,曹操和劉備在外廝殺,荀彧和諸葛亮在家掌管全域性。所以,蕭何的地位是最超然的。

張良,在韓王韓成被項羽殺掉後,才死心塌地跟隨了劉邦。他的地位比較微妙。因為他是韓國貴族後裔。而秦漢之際,卻是分封制和皇權一統,處於激烈較量之時。劉邦的本意是皇權一統,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最終分封了7個異姓王做個緩衝。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那麼張良呢?當劉邦要給他齊國三萬戶食邑時,張良當即拒絕。顯然,張良聽懂了劉邦的意思,不惜自貶身價,向劉邦傳達出這樣一個資訊:我張良如今只做老大的臣子,只要把當初咱倆相遇的沛縣的留地給了我,就心滿意足了。劉邦當即同意,張良被封為留侯!

如今,漢初三傑中的前兩位,蕭何不用表態,劉邦就把他劃歸到身邊,張良表態後劉邦也急慌慌地把他拉了過來。只有韓信被封為了楚王,站在了七個異姓王的行列,跟劉邦的皇權對峙。無論韓信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與否,這都是他人生悲劇的起因。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須知任何時候,站在老大身邊,都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劉邦的這句話,其實是一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提醒。過去,你們三人都因站在我身邊,咱幹掉強悍的項羽,擁有了天下,那麼以後呢?張良懂了,韓信卻不懂!

由此韓信的悲劇拉開了序幕。劉邦擔心韓信謀反,來了個雲夢之遊,把韓信從楚王寶座上踢了下來,當了個淮陰侯。倘若此刻,韓信懂了劉邦的這個安排,他還是有活下來的可能的。

可惜韓信依舊執迷不悟,認為跟周勃、樊噲、灌嬰等這些人平級,是極大的屈辱,以至於說出了:“沒想到,我韓信竟然跟樊噲這類人,屬於同一個圈子了。”真不知韓信意識到了沒有,樊噲、周勃等人,都是站在劉邦身邊的人。所以他的這句話後果有多嚴重?不用筆者分析都應清楚了——這就是對劉邦的一種鄙視和挑釁。

果然,後來劉邦召見他時,跟他閒聊打仗的事,就問:“如我能將幾何?”即,你看我劉邦,能統領多少兵馬?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韓信笑:“老大你最多統領十萬人馬就到極限了。”

劉邦追問:“那你呢?”

韓信說:“這就難說了,有多少就能統領多少,越多越好,沒有極限。”

雖後來韓信意識到問題嚴重,連忙向回拉,吹捧劉邦是 “統領將帥的真正老大,我們沒法跟你比,再牛,還不是你手下”。但可惜什麼都晚了。

劉邦之所以非要把韓信降級為淮陰侯,本意應不是想殺他的,既然你不願意站在我身邊,那我就把你圈在身邊,只要你能安分守己,就稀裡糊塗的就過去了。可韓信卻先以站在劉邦身邊為恥,跟著就又當著劉邦的面表達出來,由此韓信是必死無疑了。

倘若他能在最初之時,聽懂劉邦那句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提醒,學習下張良,韓信是死不了的。可惜他沒聽懂,或說是故意裝聽不懂!這才導致了後來被殺的結局。

劉邦的這句話,張良聽懂了,活了下來,韓信卻沒聽懂,最終死掉了

所以,說話聽音,要認清自己位置,是相當重要的。這點尤其適用那些“立下大志向的人”。至於尋常人,其實也是一樣的,比如為啥幹出了成績,卻還不得志?答案就在這裡,你真聽懂老大的話中意思了嗎?

這些東西,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生存和發展,且要命的是,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不可能失效,且哪怕家庭之中,其實也存在著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