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更是被後人尊稱為一代“兵仙”,在楚漢戰爭中發揮出了極高的軍事才能。

先是平定魏國、繼而又背水一戰,再次擊敗了代、趙等割據政權,屬實稱得上是戰功赫赫。

可就是這樣一個以謀略著稱的軍事家,在西漢開國後,面對同為西漢開國元勳的樊噲的俯首稱臣、手握關中、趙地精銳的陳豨的投靠,明明已經有了自立門戶的能力。

為何最終卻選擇了相信呂后所說的陳豨已經被平定之說,獨自進宮以至於被抓身亡呢?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韓信對抗劉邦的資本

正如史書所說,“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顧名思義,韓信曾在一次溜達到樊噲將軍府之時,受到了樊噲的跪拜相迎。

與此同時,更是對韓信自稱臣,稱呼韓信為王。

且樊噲自身也不是沒有什麼能力的庸臣,相反,其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妹夫,以及漢初的開國功臣之一,後來更是成了漢朝的左丞相。

其不但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更是在朝堂上憑藉著外戚的身份而積累下了不小的政治勢力。

儼然在朝中有著頗深的政治聲望以及影響力。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再說陳豨,其也在“拜為鉅鹿守”,向韓信辭行之時,對韓信說了這樣一句話,“唯將軍令之。”

赫然也是打算唯韓信馬首是瞻。

這個時候的陳豨,同樣是手握大權,不過跟樊噲不同,他的權不在政治上,而是在軍事上。

由於代地是當時匈奴進入中原的重要門戶,且當時匈奴實力強大,甚至不輸於西漢,否則也就不會出現“白登之圍”了不是嗎?

這也就意味著陳豨一旦上任以後,立馬就可以成為手握關中、以及趙地精銳的兵權,以匈奴的實力。

陳豨手中的兵力絕對不會少。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也就是說,韓信完全可以憑藉著樊噲以及陳豨這一文一武那毫無保留的支援,獲得與漢高祖劉邦對抗的強大資本。

可是在陳豨如約起兵發起政變之時,以韓信的智商,不可能不清楚陳豨失敗後他會面臨什麼情況,根本不存在什麼陳豨被平定然後他還能夠跟沒事人一樣的情景。

但韓信最終還是選擇了進宮,相信了呂后,這裡面明顯還存在著其他的原因在裡面,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韓信面見呂后的實質

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韓信當時的內心其實也特別糾結,而且糾結的時間不短。

一方面他也想實現獨立,自己當家做主,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漢高祖此前對他不薄,想為漢高祖盡忠。

正是這中間的矛盾,從而讓韓信在不斷的猶豫與糾結之中落了個下風。

否則早在楚漢戰爭期間,也就是韓信被漢高祖立為齊王之時,單憑韓信謀士“蒯通”對他的提醒,就足以讓韓信叛出漢軍陣營,與楚、漢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了。

樊噲自稱臣,陳豨欲投靠,為何韓信卻還要面見呂后!

當時蒯通曾為韓信仔細分析了天下大勢,認為以韓信的能力,如果幫助楚國,楚王項羽就能成功,如果幫助西漢,則劉邦必定成功。

但是在成功以後,則會面臨一個楚國不信任韓信、西漢害怕韓信功高蓋主的尷尬情況。

所以,蒯通就打算讓韓信聯合燕、趙兩國,繼而制止楚漢戰爭,實現三足鼎立,然後再憑藉著禮賢下士、休養生息等政治舉措一舉稱霸中原。

但韓信卻因為漢高祖對他不薄而不忍心背叛劉邦。

這裡面存在忠、存在義,但是卻唯獨忽略了帝王無情, 當然,也不是真的就帝王無情,只不過作為帝王,劉邦屬實也有他的無奈。

畢竟天下大勢,終究還是要以民心為根基呀,並不是真的帝王說啥就是啥。

所以也就導致劉邦削弱韓信、甚至軟禁#韓信#之時,韓信後悔了,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謀略,可終究為時已晚,即便繼續反叛也只是徒讓生靈塗炭,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