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秦滅六國,是中國進入大統一時代的一個陣痛過程,至於這個陣痛到底有多痛,那就只有被滅的六國民眾才知道了。話雖如此,我們也可以從秦滅六國的那些戰爭中看出一些端倪,畢竟沒有哪一個國家願意坐以待斃,所以每一場滅國之戰都是極其慘烈的。細細品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山東六國被滅之前,往往都會有一個能死死撐住殘局的擎天柱般的人物,這個人一死,那麼整個國家很快就玩完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最為典型的三個頂樑柱:趙國李牧、楚國項梁、魏國魏無忌(信陵君)。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李牧劇照

一、趙國李牧

我們把“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當成是趙國的頂樑柱一點也沒有誇張,後人的一句“李牧死,趙國亡”就能說明一切!自從秦趙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基本失去了抗衡秦國的能力,而秦國則是步步緊逼,屢屢進犯趙國,這時候李牧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撐住了那個岌岌可危的趙國。

從公元前234年起,秦將桓齮(yǐ,一說此人就是樊於期 )率十數萬大軍進攻趙國,在陸續攻佔了趙國平陽(今河北邯鄲磁縣)和武城(今山東武城)後直逼邯鄲。李牧本來是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的將領,在此危難之際,趙王急調李牧大軍南下抗擊秦軍,結果不負眾望的李牧在肥之戰(也稱宜安之戰)中全殲了桓齮的十萬秦軍,桓齮本人僅率少量親兵突圍,然後畏罪逃奔燕國(後來全家被殺,桓齮為了讓荊軻刺秦王報仇甘願獻上了自己的首級)。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李牧劇照

公元前229年,由於趙國發生大面積饑荒,秦王嬴政想趁機攻滅趙國,他派老將王翦率領幾十萬大軍向趙國發起進攻,趙王則派大將李牧領兵迎戰。結果在李牧的出色指揮之下,王翦大軍屢屢受挫,可以說是很難討到便宜,兩軍不得不進入對峙階段。讓王翦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對峙就是一年多,遠征的秦軍如果這樣繼續耗下去必定很難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李牧也由此成了秦軍的攔路虎。後來,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用反間計順利除掉了李牧。此後,秦軍才無所顧忌的急攻趙國,僅僅用了三個月就攻下了邯鄲,還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李牧死,趙國亡

二、楚國項燕

項燕作為楚國的頂樑柱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大將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了滅楚之戰,楚國方面則派大將項燕率軍迎戰。項燕先是示弱於秦軍,擺出一副屢戰屢敗的樣子,實則是在尋找戰機。果然,秦國後院起火,昌平君叛亂後,項燕趁秦軍轉移時一路尾隨並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斬殺了秦軍七名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楚將項燕

第二年,秦王重新請出老將王翦,並交給她六十萬大軍再次發動滅楚之戰。果然薑還是老的辣,王翦大軍出征以後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命大軍囤積在秦楚邊境休養生息,項燕屢屢叫陣也不予理會。一年以後,項燕等人認為秦軍可能只是想固守其佔領的楚地而已,於是引兵東去。王翦得到楚軍調動的訊息後,急令六十萬大軍傾巢出動,急攻楚國,楚軍被殺得猝不及防,結果項燕被殺,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三、魏國魏無忌

魏無忌是“戰國四君子”之首,號稱信陵君,他活著的時候,秦國絲毫不敢進犯魏國,因為他曾經兩次大敗秦軍,第一次是竊符救趙大敗秦軍,第二次是組織五國合縱攻秦,一路殺至秦國函谷關。秦王因為忌憚信陵君還故意使出反間計,派使者持萬金假裝去祝賀信陵君榮登魏王之位,這一招果然奏效,信陵君又重新引起了魏王的猜疑。在兵權被魏王重新收回之後,信陵君便開始自暴自棄,終日飲酒作樂,四年後便去世了。他去世後僅僅過了十八年,魏國就被秦國攻滅,可見信陵君對魏國的重要性,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說魏國的頂樑柱不是信陵君,那又會是誰呢?

戰國末期各國都有頂樑柱,趙國是李牧,楚國是項燕,魏國非他莫屬

信陵君魏無忌

當然,除了這三個國家之外(韓國是第一個被滅的,齊國是投降的,這兩個國家也找不出有什麼能撐住大局的人物),還有人說燕國最後的頂樑柱是敢於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其實太子最終也並沒有顯露出有多大的本領(主要還是秦國太強了),看起來充其量只是一個引火燒身的抗秦莽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