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陽明:救朝廷於危難之中的文弱書生,致良知,終成聖

一間破敗的茅草屋佇立於貴州層巒疊嶂大山間的羊腸古道旁。茅屋前,一位風韻猶存的美麗女子正落寞地倚門而坐。但見她思緒飄忽,目光呆滯,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

這時一匹羸弱的老馬馱著一位年輕的男子,三個衣衫襤褸的僕人跟在旁邊,正從遠處走來。他們看到這名女子,停下了腳步,調轉方向朝女子這邊走來。在女子面前,年輕男子下馬與這位女子搭起話來。經過詢問,男子知道這女子因其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丈夫另覓新歡被趕出家門。無依無靠的她只好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裡搭建草屋,了此殘生。可因思念前夫,想念幼子,她便終日以淚洗面。

王陽明:救朝廷於危難之中的文弱書生,致良知,終成聖

聽了女子的述說,男子不勝唏噓。回想自己因奸人陷害身入囹圄,是愛的信念,才讓自己活到今天。如今見到這位“結髮妻子”被丈夫掃地出門,如此悲慘,男子不禁悲從中來,感嘆起“愛在何處?”

這名男子就是明朝第一人——王陽明。那個十二歲便立志要當聖人的王陽明;那個機智善學的王陽明;當年,因為父親王華將自己痴迷的象棋扔入河中而為象棋做悼詞的王陽明。

“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王陽明:救朝廷於危難之中的文弱書生,致良知,終成聖

就是這樣一位聰明機智,志向遠大的人,在明武宗朱厚照主政期間,因太監劉瑾侍寵一手遮天,內閣首輔劉健等人慾剷除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卻因有人告秘導致行動失敗。由於王陽明為保舉劉健等人的南京六科給事中戴銑求情,上書《乞侑》一折,激怒劉瑾,被其投入詔獄。後被廷杖四十,貶謫貴州龍場驛驛丞。在上任路上,王陽明用計躲過了劉瑾的暗殺,隨後又遇到了本文開篇那位可憐的女子。看到那位女子,王陽明聯想到自己空懷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不禁悲傷憤懣。

然而,正是龍場,那個荊棘重生,毒瘴瀰漫,土地貧瘠,動物兇猛,人丁暴戾的地方,讓王陽明遠離人群,豁然悟道。

當一個人面對周圍惡劣的環境,身陷困境,無力自拔時,是萎靡頹廢,一任沉淪還是積極思考,啟迪心靈?一心成聖的王陽明選擇了後者。他不休不眠,冥思苦想,“理”到底在哪裡?當年王陽明遵從“格物”之說,曾在自家的院子中,格過爺爺王天敘栽種的竹子,可除了留下了“守仁格竹”(王陽明也叫王守仁)之說,他並沒有格出什麼。在龍場,王陽明透過苦苦的思慮,終於明白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繼而,在此後的歲月中,王陽明開創了心學,明確了心學三大命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具體事物中,王陽明多次利用心學,做到了知行合一。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王陽明平定了南贛土匪的戰亂;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明世宗朱厚熜時期,王陽明拖著病弱的身體,不費鬥米,不折一兵,平息廣西盧蘇、王受之亂;並且在沒有朝廷受命的情況下,憑良知做事的王陽明,利用已降盧蘇、王受二人,又順手蕩平了斷藤峽與八寨的土匪,徹底根除延續了百年的兩廣邊患,使那裡的百姓再也不受土匪欺壓之苦。

三次大型徵繳,王陽明只用本地資源,未曾要求朝廷動用過多的兵力,為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昏庸的明武宗,自負的明世宗,兩位皇帝卻沒有一人給予王陽明所取功勞的應有厚待,而以心學悟道的王陽明,做事只憑良知,對榮辱早已看淡。

後來,明隆慶年間的明穆宗給王陽明蓋棺定論

“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有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也在大學士申時行等人的堅持下,王陽明從祀孔廟。

王陽明:救朝廷於危難之中的文弱書生,致良知,終成聖

《明朝一哥王陽明》是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特聘教授呂崢的代表作,本書從王陽明出生開始,敘寫了王陽明小時候對生、死的思考,對宇宙的思考和對事物的上下求索。書中除了講述王陽明的心學,也講述了朱熹的理學,並且也論述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各家學說,讓我們學習心學的同時也瞭解了先秦的精神文明建設,收穫不可謂不豐。

同時,書中出現很多王陽明的弟子,他們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歷史名人,如張居正、湯顯祖、徐文長、徐階等。

如果你想做到“知行合一”,做到“致良知”,不妨就來看看《明朝一哥王陽明》,這是一本作者為我們詳細解讀王陽明心學的哲學書籍,讀後讓人受益匪淺。

(此處已新增小說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磨鐵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