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錯特錯!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漢高祖劉邦不喜儒學,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幾乎斷絕。博士制度雖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數不多,且僅具官待問而已,在傳授文化方面難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廢《挾書律》,使諸子學說復甦,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錯特錯!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

漢武帝即位後,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於是一個儒生站了出來,他就是董仲舒。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於是他建議漢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錯特錯!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

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漢武帝隨後下令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還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吏有通——藝者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

表面上看漢武帝是採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實際上儒學只是一層漂亮的外衣,西漢帝國核心採用的是法家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依賴法家的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採用秦始皇的那套法家治國思想。漢武帝可謂是第二個秦始皇,不過他比秦始皇高明些,他披上了儒學的外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錯特錯!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

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曾多用刑吏,當太子(元帝)向他建議多用儒士時,他的回答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說明漢代統治者就已經自覺地把儒法結合起來實施統治了。外儒,給封建統治者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則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堅強的的後盾。

從某種意義上講,封建宗法社會的結構形態,正是外儒內法統治術的必然產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層‘’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倫理依託。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錯特錯!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

翻開歷朝歷代的律書,可以發現,開頭都冠冕堂皇地戴著一頂仁德的倫理樣式的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可以為統治者的包庇縱容犯罪留下後路,又為法律向每個社會細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門。只要是統治者不願懲罰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輕鬆地‘’宥‘’之,給予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麼做,不僅不會有‘’枉法‘’的責任,反而顯示出統治者的寬厚仁慈,體恤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