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深層意義?

大家好,感謝大家抽出時間來閱讀我的文章,小編一定會給大家呈現不一樣的精彩內容,祝各位老闆生意興隆,同學們學業進步,職場人步步高昇!

大唐立國之初,武功赫赫,擁有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也有很多名將,但是治理國家還是要依靠文官,那麼唐帝國靠什麼來選擇文官呢?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深層意義?

唐太宗繼承了前代的科舉制度,並且加以發揚,創造出了具有唐朝特色的科舉制度,而且制度這個東西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壞,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各種制度拿來一比較,最不壞就是最好的。我們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從先秦的世襲,軍功授爵,漢朝的察舉徵辟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然後發展到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這個制度能實行長達千年,顯然是非常有效果。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深層意義?

唐朝的科舉制度一共分為兩科,一個是明經科,一個是進士科。唐朝人之間都流傳這麼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一個人三十歲如果考中了明經科,那麼就是屬於老人了,要是五十歲考中了進士,就是年輕進士,因此可見,進士非常難考。但是如果你想位極人臣,那麼必須考中進士才行,而且考中的進士都會去大雁塔提名,這也成為了當時的得意之事。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深層意義?

唐太宗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天下百姓都願意學習,然後參加考試,而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巡視考場。時間流逝,有的考生從黑髮考成了白髮,還是沒有考上,因此“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麼來的。唐太宗顯然很高興,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就是所有人都鑽到他的圈套裡去了。

所以這種考試就是一種牢籠制式的手段,就和今天我們評職稱,考英語一樣,用各種東西來束縛著你,讓你一輩子的心血都放在這些上面,然後就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因此唐太宗的想法就是,只要讀書人不造反,文盲,流氓這些人就算再厲害也很容易平定。如果我們去了解一下,那麼就會發現所有的革命都是有知識分子輔佐才成功的,劉邦,朱元璋這些人就是如此,而洪秀全荼毒中國十四年,那麼厲害,最終還是失敗了,就是因為沒有讀書人為他出謀劃策的原因。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深層意義?

但是不管怎麼講,科舉制在唐朝能夠實行幾百年,還是為國家培養了很多的人才。總而言之,如果不談其他,唐太宗至少是位明君。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閱讀!祝讀者朋友們笑口常開,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