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潘仁美真是個大奸大惡的陰險小人嗎?真實歷史上的原型是怎樣的?

在戲曲、小說、影視作品中把潘仁美塑造成一個大奸大惡、心胸狹窄之人。他公報私仇害死了忠烈楊業和他的大兒子楊延玉,還殺害了楊七郎,可謂是一個人人唾棄的陰險小人。但歷史上真的有潘仁美這個人物嗎?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潘仁美,但是有原型原型,他的原型就是北宋名將潘美。

那潘美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他是北宋的開國元老,可謂是戰功赫赫。在趙匡胤“陳橋事變”中,潘美堅定的站在趙匡胤一邊,幫助趙匡胤奪取了江山。在“杯酒釋兵權”中,趙匡胤剝奪了大部分將領的兵權,唯獨潘美的兵權沒有剝奪,可見趙匡胤對潘美是極其信任的。後來,潘美率領軍隊攻打南漢,假借撤退以奇兵埋伏,大敗南漢,又以強弩攻破南漢大象軍,擊殺南漢主力十幾萬人……。幾年後,潘美又率軍攻打南唐,把南唐一舉殲滅。潘美為北宋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絕對稱得上軍事奇才。

潘仁美真是個大奸大惡的陰險小人嗎?真實歷史上的原型是怎樣的?

那為什麼說潘美是個卑鄙小人呢?那得從公元986年的遼、宋戰爭說起。當時,遼國出兵十萬,大舉進攻北宋。宋太宗趙光義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西路軍由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率領,副將為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護軍是王冼。西路軍一路過關斬將,進展順利,先後攻克了遼國的四個州。但東路軍進展不順,在岐溝關大敗,軍隊急需撤退休整。潘美接到命令,掩護東路軍撤退,並將攻克的四個州的百姓遷往大宋國土境內。當西路軍趕去接應東路軍之時,遼兵趁機奪回了被攻克的一個州。於是潘美軍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楊業等人認為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是遷移百姓,況且遼軍兵力充足,不宜交戰;而護軍王冼等人則認為必須給遼軍點顏色看看,應該與遼軍正面交戰。潘美起初也站在楊業那邊,但王冼雖然只是個護軍,可他是皇帝派來人,能直接參與軍政大事的都軍,有否決權,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對軍隊做出重大決定,連潘美這個主將也不能否決他。於是潘美只能下令,讓楊業帶兵迎戰遼軍主力,王冼等人帶主力負責埋伏在陳家谷接應楊業。

潘仁美真是個大奸大惡的陰險小人嗎?真實歷史上的原型是怎樣的?

楊業率領的是步兵,而遼軍主力是騎兵,步兵迎戰騎兵當然很吃虧。而且兵力相差甚遠,楊業實在敵不過,只能節節敗退。本來王冼負責在半路上接應楊業的,可是當聽到楊業節節敗退的訊息,他膽怯了,不等楊業軍隊到來就倉皇逃跑了。楊業撤退至陳家谷時,不見接應的大部隊,失望至極。而此時遼軍已追了過來,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孤軍奮戰,抵抗遼軍。但遼軍主力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終究還是敗下陣來了。楊業的部下幾乎全軍覆沒,他的長子楊延玉也光榮犧牲。楊業本人拼死抵抗,身負幾十處刀傷,最終精疲力竭被遼軍俘虜。被俘後的楊業不屈不撓,絕食三天後英勇殉國。

潘仁美真是個大奸大惡的陰險小人嗎?真實歷史上的原型是怎樣的?

後來,西路軍班師回朝後,楊業的妻子,也就是佘太君,控告潘美置楊業於險境,見死不救,才英勇殉國。於是朝廷做出決定,潘美負次責,連降三級,王冼等人負主責,發配邊疆。

其實,真正害死楊業的不是潘美,而是王冼,見死不救的也是王冼,只因潘美當時是主將,但主將有時權力也不是絕對的。在別人看來,主將畢竟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軍隊的失利多多少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楊業之死也肯定與潘美的帶兵不慎有關。而王冼當時只是個小人物,人們並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所以把罪責全算在了潘美身上,也是在情在理的。不管怎樣,潘美絕對沒有想要害死楊業的意思,況且潘美當時也站在楊業那邊主張撤退,不與遼軍主力正面作戰。只是當時的護軍王冼受皇帝的直接指派,權力過大,極力要求與遼兵主力對抗,潘美作為主將也無力反駁,確實也是身不由己,結果把楊業給害死了。潘美一生戰功無數,萬萬也沒有想到會在這次戰役上身敗名裂,落了個“奸惡小人”的名號。後世將他描繪成陰險狡詐、心胸狹窄,與奸臣掛鉤,也許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背鍋俠。

潘仁美真是個大奸大惡的陰險小人嗎?真實歷史上的原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