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又見奈良》和平年代的戰爭隱痛,握手言和不易,那就一直走吧!

電影講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異國無血緣母女情。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陳慧明(吳彥姝飾)孤身奔赴奈良,尋找失去聯絡的養女陳麗華。在遺孤二代小澤(英澤飾)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飾)的幫助下,找到了許多接觸過、幫助過麗華的人們。在這個過程中,陳慧明如同親歷麗華到達日本之後的人生,她與小澤、一雄之間的關係,也在這段旅程中更加貼近了。

《又見奈良》和平年代的戰爭隱痛,握手言和不易,那就一直走吧!

看簡介的時候誤會《又見奈良》是一部又苦又澀的影片,沒想到電影的基調不乏溫情和幽默,用溫暖的方式來解讀殘酷的人生不幸和時代悲劇,觀感很特別。很打動我的一個伏筆,是尋人過程中多次提問“她的日文名字是什麼”。養女陳麗華,回到奈良之後,最初幾年頻繁給在東北的養母寫信,貼心且孝順,幾年之後突然蹤跡全失、杳無音訊。耄耋之年的老母親,漂洋過海而來、試圖找尋失聯的養女(親生子夭折,這是她唯一的孩子),順著信封上不斷變化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前老闆、前房東、朋友等好多人,但都沒有記得她日文名叫什麼。

《又見奈良》和平年代的戰爭隱痛,握手言和不易,那就一直走吧!

景故事的交代融合了動畫元素。開頭的“螃蟹”暗示了影片的結局,海水與河水的生存環境,隱喻中國與日本。“無膠捲的相機”隱喻記憶,也許生命最終留下的只是記憶與思念。在歷史背景下、在奈良縣,一次尋親、一段旅程…人生呀,有時候這一別便是永遠…片子關乎“尋找”,尋找那段歷史、尋找遺憾的愛…

《又見奈良》和平年代的戰爭隱痛,握手言和不易,那就一直走吧!

滿足期待,依舊發揮穩健,延續了前作“找尋”的母題和創作上的巧思,凝視,行走,繼續用溫柔的喜劇風格來包裹傷痛,同時進一步拓寬人物關係的可能性。一個模糊了身份的人,一個只存在於記憶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存在的依據,在尋找的過程中,麗華不再是一個麥高芬式的符號,更是一個串聯國別文化、集體記憶、傷痛歷史的橋樑。沒有膠捲的相機是復刻歷史的幽魂視角,也是溝通現實與回憶的那道門。《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遠存在於那些被遮蔽的深層角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