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杜月笙的幫人之道!

胡質、胡威是一對父子,生活在魏晉時期,均做過刺史之職,都以忠清留名。

胡質為官,秉公執法,清正廉潔,每每得到賞賜,都會分給眾人,死後家無餘財。

胡威有回去父親胡質工作的地方探親,住了十來天,臨走時,胡質給了胡威一匹絹,胡威趕緊下跪問到:父親大人為官清廉,哪裡來的一匹絹啊?

胡質回答說這是他俸祿的節餘,胡威這才安心收下。

胡質死後十五年,司馬家族取代了曹氏,但仍然感念於胡質之忠清。一天,晉武帝與胡威聊天,問胡威:卿孰於父清?(你和你父親誰更清廉?)

胡威對曰:臣不如也。

晉武帝又問:卿父何以勝也?

胡威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

杜月笙的幫人之道!

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後,便留在了趙國,趙王準備以五城封之,信陵君聽聞後不禁洋洋自得,他的一個門客對他說: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

接著又說,公子你偷了魏國的令符,對趙國而言你是功臣,但對魏國而言,你是叛臣。公子現在居然還感到得意,我個人認為這樣不可取。

信陵君聽完後,連忙站起來展開了自我批評。

杜月笙的幫人之道!

杜月笙能夠從一個鄉下小癟三混成“上海灘三巨頭”,當然絕對是有他過人之處的。其中之一,那就是他的幫人之道。

每每有人找杜月笙幫忙,杜月笙的回答是:

好,我曉得了,我會盡力的。

再無半句廢話,更無需別人三番五次的請求。事情辦完後,他也不會刻意提起,好像壓根就沒這回事。

章太炎,國學大師,一代文宗,原本對杜月笙這樣的流氓不屑一顧,但後來卻為杜月笙寫家譜,改名字,“月笙”之名就是章太炎所取。

原來,章太炎有個遠方親戚在上海灘犯事了,非常棘手,章太炎無計可施,就只能找人委託杜月笙幫忙,杜月笙淡淡的說:

好,我曉得了,我會盡力的。

杜月笙出面幫忙解決了問題,但他並沒有等章太炎來感謝,而是主動登門拜訪章太炎,以示尊重。

此時章太炎剛好生活窘迫,杜月笙自然會解囊相助——注意,杜月笙的高明,或者說細緻之處又一次體現的淋漓盡致:

杜月笙沒有像一些人那樣,當面直接的把錢交給章太炎,再來一番義薄雲天的話,更沒搞個擺拍好上新聞,他只是在臨走時悄悄的把兩千大洋的支票放在了一本書下,然後行禮告辭。

這兩件事,一下改變了章太炎對杜月笙的看法。

杜月笙的幫人之道!

這三個故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內在是可以聯絡起來的。

第一個故事的重點不是說清廉,而是“恐人知”與“恐人不知”。比如有的人是有些才能,但生怕別人不知道,於是就總想著表現一下,有時結果並不是那麼美妙。

再比如,有的人也會幫助別人,但他幫了人之後,生怕大家不知道,甚至擔心接受幫助的人也會忘記了,於是就總是有意無意的在眾人面前提起,並且每回說的時候都總是義薄雲天。

這就聯絡到了第二個故事:有的事不能忘,有的事不能不忘。別人幫了你,你不能忘;你幫了別人,最好不要記在心上。

有的人剛好相反,他幫了別人什麼,他記得一清二楚,別人幫了他什麼,就好像沒什麼印象。

第三個故事,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當然我們沒有杜月笙那樣的能量,但其中道理還是可以學習的。

首先,有人找你幫忙時,在你稍作權量之後——這個人值不值得幫、這個忙你能不能幫,如果值得如果能,那就不要再裝腔作勢,不要非得別人三番五次的請求後,你才出手相幫。

其次,在幫助別人時,要注意照顧被幫助人的心理,或者說面子,不要以一個大善人或者施捨者的面目出現,不要藉此顯示自己高人一等。

因為即便不是章太炎那般的大儒,陷入困境的普通人也都是還有些自尊心的。有的人幫了別人、甚至做了一定的慈善,為什麼反而讓人覺得不太舒服,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杜月笙的幫人之道!

我一個還比較近的親戚,幫了別人點忙後,總是會反覆的提起,不勝其煩,只好敬而遠之。

我的一個同學,說起話來義薄雲天,到關鍵時刻又囉裡八嗦,偶爾搞了點順水人情,便大說特說,真找他幫忙,又推三阻四,幾回下來,也只好敬而遠之。

幫了別人,同時讓人內心溫暖、如沐春風,這才是正確的幫人之道。被幫助的人,如果他心存感恩,他自然會記在心裡,即便無力回報,但會一直記在心裡,不需要你去提起。

如果是不知感恩之人,那你天天提又有何用?提多了他可能還會來一句:你不就是幫了我一下嗎?

其實不管對方是否感恩之人,幫了忙之後都不要再去提起,最好是忘記,而別人幫了我們,一定要記在心裡,哪怕很難再相見。

當然,還有最最基本的一點,不要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必須兌現,哪怕是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