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文史日記|20210117:還秋白本色,讓歷史"誤會"少一些

2021年1月17日,星期日,晴

文史日記|20210117:還秋白本色,讓歷史"誤會"少一些

有句話這樣說:“存在的即合理的!”歷史多數時候正確,但有時也會有誤會,時間會醫治好一切創傷。瞿秋白《多餘的話》給死後的自己惹來橫禍,沒有做過的事被人冤枉,但冤屈終究還是會大白於天下。

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說:“父親秋白九泉之下仍遭莫大凌辱。”的確,這是一段往事,但也是一段事實。在瞿秋白遇難32年後的1967年,他臨死之前寫的那篇《多餘的話》惹來橫禍,被認為是“叛徒的自白”。

關押瞿秋白的監獄我去看過,他被槍決前端坐的那塊大石頭,以及瞿秋白紀念館,我也參觀過,他臨死前寫下的《多餘的話》,我通篇地讀過,結合整個事情的過程,我認為看不到瞿秋白任何投降的證據。

首先,他被敵人槍決的證明了一切。

我認為這是證實瞿秋白沒有做叛徒最有力的證據,試想想看啊,如果他已經投降了,做了叛徒了,敵人還會槍決他嗎?以他的才華和能力,難道不應該留下來給他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嗎?

其次,在《多餘的話》中沒有洩密。

雖然瞿秋白在臨死之前的確是寫過《多餘的話》,但我們只要認真從頭到尾讀一遍就知道,文中並沒有機密,寫的只是他個人的人生總結,和他自己從事領導工作的心境。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對敵人沒有任何價值,沒有洩密也就不存在什麼“叛徒的自白”了。

要知道瞿秋白是個文人,他有一身的文學才華,文人是喜歡寫作的,特別是在他臨死的最後關頭,他想把自己真實的內心寫下來,向後人做最真誠的坦白。這一點,不是文人的人體會不了文人那種對待生活和人生的心境。

第三,他已做好了英勇就義的準備。

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文章開篇就這樣說:

“話既然是多餘的,又何必說呢?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期,餘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來算,甚至不能按星期來算了……我願意趁這餘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後的最坦白的話。”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瞿秋白是做好了英勇就義的準備的,他知道自己快要被槍決了,所以他說他的生命不能按年甚至按星期來算,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隨時都會被槍決。如果他投降了,做叛徒了,就不會死,那就不需要做死的準備了。

第四,生命盡頭仍堅信世界的美好。

在《多餘的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看到瞿秋白相信自己的同事,相信革命事業終究會成功。“這世界對於我仍然是非常美麗。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麼好的花朵、果子,那麼清秀的山和水……但是,永別了,美麗的世界!”

第五,槍決時的從容證明不懼生死。

被槍決前,瞿秋白曾經在長汀的中山公園涼亭留過影,當時蔣介石發密令給龍溪綏署蔣鼎文,要求就地槍決瞿秋白,並照相呈驗。這張照片我們至今仍可以在網上輕意搜到,從照片上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瞿秋白神態從容,對死亡沒有絲毫恐懼,他赴刑場時很坦然,看不出是去就義,也沒有一點緊張或者害怕。試想,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還會做叛徒嗎?反過來想,如果做了叛徒還需要死嗎?

第六,被槍決後敵人沒做過多宣傳。

瞿秋白是被秘密槍決的,這一點也得到了證實,因為槍決時得到的是蔣介石的秘令,命令就地槍決。最主要的是,槍決過後敵人也沒有做過多的宣傳,這一點也是被證實的。如果他真的做了叛徒,對敵人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題材,但是敵人卻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因為他們拿不出任何瞿秋白投降和叛變的證據。

文史日記|20210117:還秋白本色,讓歷史"誤會"少一些

瞿秋白已經犧牲幾十年了,現在再來過多糾纏這些事,已無太大的實際意義,但是道理我們必須講明白,只有這樣才能給前人一個交待,也能給後人一個啟迪。總之,從各個方面分析,一篇《多餘的話》的確不足於證明瞿秋白叛變,我們需要還他一個本色秋白,並讓後人知曉真相。

但願這樣的歷史“誤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