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

前些天,有網友讀了我的一篇《“開府儀同三司”到底是多大的官?》之後,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再介紹一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於是有了本文,粗淺拙見,請多指教。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中,想解釋清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要先說什麼是“三省六部制”。我有兩條觀點要首先說明:

1。 搞管理首先要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都會加強中央集權,此時帝王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官小權重、官大無權、另設官職、多官分權等集權措施是普遍做法。

2。 歷史上沒有作為的帝王,都是“說了不算”或者“根本不敢說”或者“根本不懂說”的傀儡。此時實際主政者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實際主政者身處哪個職位,相應部門的權力就大。

凡是對以上兩條看不明白的朋友,您再往下讀也是浪費時間。專制主義的統治者總要防止臣屬權力過大,為避免威脅到中央集權,那麼就有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正是權力的碰撞與再平衡,“三省六部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削弱、消亡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毫無疑問,他是說一不二的帝王,他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原本諸侯國的土地併入中央政府管轄,地域面積和所轄人口成倍擴張,由中央任命的官員也隨之大量增加。為加強皇權,秦始皇不設“三公”,僅以丞相(有時稱相國)管政務,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主管監察。以三者輔政互相制約。

漢高帝劉邦在推行郡縣制方面部分承襲秦制,特別是保留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樣的高官。那時候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權利很大,人們常說“封侯拜相”,是真“拜相”。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皇帝對丞相說:“朕,後宮佳麗眾多,實在抽不開身,國政就有勞丞相了!”當然了,歷史上有的皇帝玩兒的起,有的皇帝玩兒不起,劉邦就玩兒不起,他最多對蕭何說:“他孃的,又有人造反了,老子出去平叛,你看好家。”

丞相權重的情況一致持續到漢武帝,面對大權在握的外朝(丞相府),漢武帝要削弱以丞相為主的行政權,才設定中書機構和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並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來傳達內朝的決議,交給外朝逐級貫徹落實。

提及“少府”一詞,這裡補充介紹一下。“少府”是服務於統治者私人生活的職能部門,戰國時期就有設立,秦漢沿置,主要功能有兩條,一、為統治者管理私財,二、負責為統治者的衣食起居、遊獵喜好等提供物質和服務。

秦朝在“少府”下設尚書,主管文書、典籍。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少府”機構已經十分龐大,屬官眾多,甚至超過掌管國家行政事務的機構,尚書也隨著內朝掌權,以“傳話筒”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因為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為便於出入後宮,漢武帝又用宦者擔任尚書一職,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

漢武帝之後,多位由宦者擔任的中書均專權弄事,為朝臣所惡。到漢成帝繼續加強皇權,廢除了由宦者擔任中書的慣例,改任士人為尚書,初置尚書員五人,尚書由“傳話筒”轉變為“辦事員”。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臺閣,故有尚書檯之稱。

東漢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末年大權旁落於貴戚大臣,所以竭力鞏固中央集權,改革擴編尚書檯,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檯辦理,因而加重了尚書檯的職權。尚書檯權力雖重,但隸屬於“少府”,臺官職位卑微,皆由皇帝挑選幹練之士充任,便於皇帝控制,工作效率極高。

東漢和帝以後,統治者大多是弱君幼主,實權常被外戚和宦官所掌握,尚書檯隨之被手握實權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任丞相,這時候是曹操“說了算”!他把原隸屬於“少府”的尚書檯所轄辦事機構,如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該為自己管轄,通俗一點說就是把“尚書檯”搬進了丞相府,至此,又將漢武帝建立的內朝掌權轉變為外朝掌權。

曹操受封為魏王后,在設定官僚機構時,又設立了秘書省,以協助自己處理機密文書。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極力削弱相權,以尚書所轄官員眾多、權力過大為由,拿曹操設立的秘書省為基礎改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釋出詔令。改秘書為中書,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其官員皆由士人充任。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檯並立。

後來,由東漢末年設定的“侍中寺”,也作為“少府”當中發展形成的另一隻力量也登上了歷史舞臺,並命名為門下省。

門下省本來是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任職長官稱“侍中”。秦漢時期就有設定,內外朝官均可獲得此種稱號,凡加此官號者,便可出入宮禁。侍中由於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閱尚書事”的責任,因此能參預國政。

西晉時,為了繼續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門下省的作用更為明顯。到了東晉以後,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即皇帝頒發詔書,一定要先透過門下省,從而形成了門下省的稽核權。

到了隋文帝統治時期,他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的中央官僚體系。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掌管圖書典籍。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掌管侍奉宮掖)。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也稱戶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這就有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為相職。

唐代沿用隋制,武德三年,李淵將內史省改回古代名稱,即中書省。三省長官分別是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尚書令。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自武德年間開始,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說了算”,因他自己擔任過尚書令這一行政職務,之後無人出任尚書令,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最高長官。

李世民為了加強對行政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為由,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任相職。

唐高宗繼位,繼續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實際擔任宰相者,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才能擁有行政權。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

“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行使相權。

(感謝大家對行俠夢的支援,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能給予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