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似乎是中國古代遊牧民族政權中的另類。所謂的“胡虜無百年之運”對遼並沒有起到作用。在遼之前的遊牧民族政權在接觸了中華文明之後都迅速的被同化或者瓦解,遼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歷史現象。其實遼帝國在對於中華文化的吸取和保持自身文化傳承上做出了重大改革,從遼帝國建國初期關於“皇太子”的名號就可以一見端倪。

一、遼太宗朝的“皇太子”

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五年,因太后述律平寵愛最小的兒子耶律李胡,遼太宗迫於壓力冊封自己的三弟耶律李胡為“皇太子”,即皇位繼承人,又兼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從此之後,兄弟二人總是在遼對外進行軍事行動時一個領兵在外,一個留守本國。

加之太后述律平對耶律李胡的偏愛,遼國形成了二元統治,即由遼太宗耶律德光為代表的皇權與由太后述律平和“皇太子”耶律李胡為首的後權兩種政治權力平行的局面。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暫且不論遼國這種帝后爭權的政治局面,僅就耶律李胡被封為“皇太子”一事,可以看出遼國官制比較混亂。在中原王朝中,皇太子指皇帝在兒子中指定並冊封的繼承人選,而遼太宗冊封的“皇太子”卻是他的弟弟。中原王朝也不乏由弟弟繼承兄長皇位的事例,但在冊封時都是以“皇太弟”的名稱進行冊封,並沒有以“皇太子”來冊封弟弟的先例。

二、遼國混亂的“皇太子”

其實遼太宗耶律德光還有一項其他人都沒有的特殊“榮譽”,他同父同母一共兄弟三人,哥哥耶律倍和弟弟耶律李胡都被冊封過皇太子,只有他沒有,但最後繼承皇位卻只有他。他的皇位在其死後被哥哥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繼承,最終又回到耶律德光的長子耶律璟,可以說是與同一時期的北宋混亂的皇位繼承有相似之處。

1、遼太祖朝的皇太子:耶律倍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對於大兒子耶律倍非常喜愛,加上皇后述律平喜愛的小兒子耶律李胡,似乎只有最終繼承皇位的耶律德光不受待見。耶律德光的繼位可以說就是遼國特殊的政治、文化制度下產生的一個結果。

耶律倍從小就深受父親耶律阿保機的喜愛,並且深受漢文化影響,具有較高的漢文化水平。從耶律倍建議遼太祖建立孔廟並親自按時祭奠就可以看出,當年遼太祖召見後唐使者時耶律倍所論述的“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可乎?”的議論也可以看出他對儒家經典的熟稔程度。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早在神冊元年耶律倍就被立為皇太子,十年後遼太祖平定渤海國時又被立為東丹國國王,稱“人皇王”。與遼太祖的“天皇帝”、述律平的“地皇后”並稱,相當於一國之主。且擁有在東丹國內稱制、設定百官、使用天子禮儀等權利。完全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君主。

2、遼太宗朝的另一個“皇太子”

遼太宗時因為本身皇位受到太后述律平和所謂“皇太子”耶律李胡的威脅,而其性格又有較為軟弱的一面,所以在後晉“孫皇帝”晉出帝石重貴與遼交惡後利用投靠在自己手下的趙延壽等人組織大軍南下,準備奪取中原地區另立一國自為國主。在進攻前和進攻過程中多次表示要立趙延壽、杜重威等人為中原之主,實際上不過是他拉攏眾人的手段。

當他佔領中原後對百官提出要選擇一人統治漢地,而百官早已看出他君臨中原的想法,於是紛紛勸其自領。遼太宗接受後按照中原的禮儀舉行登基典禮。之前被他許諾過的趙延壽怏怏不樂,趁一次覲見的機會提出希望遼太宗立他為“皇太子”。遼太宗以皇太子須為天子親子的理由加以拒絕,但也對趙延壽進行了其他的封賞。這一次“皇太子”也宣告流產。

3、遼國皇位繼承人的其他稱號

除了遼國建立初期的“皇太子”外,之後的不同時期也出現過其他的繼承稱號,比如遼道宗時曾封耶律宗元為“皇太叔”、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曾經被封為“皇太孫”等。雖然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仍然不是完全按照父子的傳承,卻沒有再發生遼太宗冊封自己的親弟弟為“皇太子”的情況。事實上遼國之後的官方記錄也將關於耶律李胡的記載更改為“皇太弟”,符合了中原王朝中的正確官制稱呼。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遼國除了“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孫”外,關於繼承人實際上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官職和稱呼、禮制相關聯,僅僅被立為“皇太子”等稱號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能夠真正繼承。總的說來遼國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和“總北南院樞密使事”加封於同一人身上時才是確立皇儲的地位。此外還有舉行“再生禮”、“燔柴禮”以及增設“旗鼓拽剌”等。以上這些綜合到一起,擔任或經歷越多的人越有機會繼承皇位。

三、遼代政治文化的特徵及其原因

透過遼國極其煩雜、繁複的皇儲制度可見遼國的官制、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對比漢文化來說是非常混亂的。這種混亂在許多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中也可以看到,但像遼國這樣從建立之初一直保持到政權滅亡仍然沒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固定的政治制度就是非常罕見的了。

遼國即使不將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政權計算在內也是享國二百零九年的存在,不類於其他存在較短的政權,完全有時間建立、完善起一整套政治制度。而遼國卻在政權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這種政治文化的二元制。之所以出現遼國政治文化二元化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遼國建立是在原始的軍事民主基礎上的

契丹在建立帝國之前是由各部落共同推舉、再經中原政權冊封來產生首領的,其傳統的世選制度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一般三年的時間就會由各部落共同推舉新的首領並舉行燔柴禮宣告新首領的繼位。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耶律阿保機在建國初期也是這樣,從他擔任首領並被後梁冊封稱汗後大約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把原契丹的部落聯盟整合為國家形式,而這種國家形式又沒有完全根除原有的部落形式,造成了遼國政治文化的不統一性。尤其是在繼承人問題上,只要出現時機所有人都會想到原始的世選制。遼國最開始的兩位“皇太子”最後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就是例證。

2、遼國首創的“一國兩制”

同以往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樣,遼國也是主動地接受、吸取了漢文化的影響。但與以往的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是,遼國並沒有像他們一樣完全的漢化,而是在保留本民族習俗、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基礎上有選擇的接受漢化。例如遼國在模仿漢字建立了契丹大字後又創制了更接近契丹語發音、拼音性更強的契丹小字,並且兩種文字並行使用,十分類似於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存在。

在政治制度上更是如此。從遼太祖建國前就將掠奪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依照州縣制度建立城郭,而且使用中原地區的州縣名稱來安撫這些漢民。對漢人使用漢官按照漢法來管理,讓他們按照原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男耕女織。

原本的契丹族則繼續遊牧方式,依舊採取鬆散的部落管理。在當時的草原上出現了一大批“插花田”,正是兩種生產方式、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制度下產生的結果。

所以遼帝國的政治制度就是建立在兩種文化的平行並立基礎上的,統治者完全是典型的“拿來主義”,並不在乎除了實用性之外的任何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冊封自己弟弟為“皇太子”之類的烏龍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遼的君主看來,只要是對自己統治有利的因素統統可以適用於遼國,甚至是不求甚解的生搬硬套。

遼太宗朝的“皇太子”名號為何“混亂”——從側面看遼代政治文化

3、學習的漢文化以唐為主

契丹發源於東胡,真正的興起則是在唐代晚期。遼國的建立就是在唐末和五代時真正形成國家形式的,所以契丹族對於漢文化的吸收是以唐為版本的。眾所周知,唐代晚期地方軍閥以節度使割據的形式分裂了國家,各地都出現了大量軍人政府,並且不斷髮生擁兵自重甚至起兵造反的情況。後晉的軍事將領安重榮所說的“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就是這一時期的最好寫照。

這種“兵強馬壯”的武人治國思想對本來就崇尚武力的契丹族自然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加上中原動亂逃亡到遼國統治區域的學者、武將和官吏大多被遼國君主重用。

更將自唐末以來的這種“兵強馬壯為天子”的思想帶給了遼主,堅定了遼國統治者不願放棄本民族武力傳統的意願,更加推行“遼人治遼、漢人治漢”的政策。在漢人中使用漢制,本身依然使用契丹制度。在兩者之間交換資訊時自然經常發生混亂的情況了。

結語

遼國在政治文化上呈現的混亂特徵是典型的被契丹族有意保留的本民族意識和文化與漢文化雜合的結果。雖然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遼帝國的政策是十分成功的。

遼不僅打破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結論,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原王朝保持強大的壓迫力,無論是軍事方面還是政治方面甚至於經濟方面都曾長期壓制中原各王朝。可見遼國的“一國兩制”帶來的政治文化二元制也是有其領先的一方面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