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如今外國人提到我們,都會說中國人民,可我們自己知道,中國人是我們的一個統稱,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稱呼,就比如炎黃子孫、華夏、漢人等等。其實叫著叫著,我們都習以為常了,也都覺得沒問題。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何會有這些稱呼。

其他的稱謂倒是沒什麼問題,唯獨這個“漢人”,引發了一些思考。要說以民族來稱呼,但我國有56個民族,為什麼所有人都能稱為漢人。要說是以古代漢朝為首,但秦朝才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那為何我們要叫漢人,而不叫“秦人”呢?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漢人的前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併六國,建立了秦朝,使華夏民族真正走向了統一。秦始皇登基之前,我們的稱呼還是華夏族稱,秦朝建立以後,這一稱呼仍然沿用。不過這時候西域部落還未收復,那裡的人就將中原人稱為“秦人”。

因此漢人的前身,還真的就叫秦人。西域、匈奴等地的人,一直到漢代都稱中原人為秦人,直到後來漢朝建立,由西漢到東漢這段期間,漢人的稱呼才漸漸取代秦人。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漢朝國號的誕生

最初劉邦建立王朝的時候,還不知道取什麼國號,這時候蕭何對他說:“語曰天漢,其稱最美。”古人認為“天漢”是指:漢水的流向,與天上銀河的流向是相同的,所以看到漢河就想到銀河,而“漢”就代表天。

劉邦也認為皇帝是天命所歸,如果取“漢”字立國,正好可以證明其身份,於是國號“漢”就這樣來了。

不過由於漢朝初的時候,政局還不是很穩定,因此當時漢還不能取代秦,所以西域等地還是稱中原人為秦人。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不斷開疆擴土,令漢朝人威名遠播,域外才漸漸知道“漢”這個稱呼。後來匈奴等少數民族,就將中原人看作是漢人。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漢人的由來

漢王朝國勢強盛,在此期間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朝鮮、服南夷等等,使周邊的少數民族都知道了,中原有這樣一個強盛的民族。

當時漢朝的使臣去到別國,都會驕傲地說自己是漢朝人,久而久之,漢人這一稱呼,就成為漢朝人的簡稱。而漢人這一稱呼,也取代了之前的華夏族稱,以及秦人。

漢朝不管是軍事、經濟、文化、政治都比秦朝要強,特別是西漢前期,在軍事上打得匈奴聞風喪膽。最後導致他們一聽到漢人,就嚇得落荒而逃,因此漢人就成為特別威風的稱呼,漢朝人也因這一稱呼而感到自豪。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漢人稱呼的沿用

當然的“漢人”,僅僅是用來稱呼漢朝人的,並不代表我們如今認同的漢人。那麼在漢朝滅亡之後,這一稱呼為何沒有像“秦人”一樣,被人遺忘呢?

漢朝時期固然國勢強盛,但後來王莽篡權,漢朝也逐漸衰落。可是漢朝的國號還沒有消失,漢朝人也都還在。後來劉秀又建立了東漢,漢人的稱呼也就得以延續下去。

後來還有劉備建立的蜀漢、李壽建立的成漢、劉知遠建立的後漢、劉崇建立的北漢,甚至還有陳友諒建立的陳漢等等,這前後共有15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建立,可見這一稱號對我們的影響深遠。

所以,漢人的稱呼並未被人遺忘,甚至還一直沿用下來。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驕傲的漢人

雖說後來還有很多政權沿用“漢”的國號,但這些政權都不是特別強盛,有的甚至只是五代十國的其中之一。而後來還有那麼多強盛的朝代,為什麼都沒能取代這一稱呼呢?就比如強盛的唐朝,還有離我們更近一些的明朝,我們為什麼就沒有成為“唐人”或者“明人”呢?

在唐朝的時候,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商移民,由於他們都是唐朝人,所以在海外的時候,他們都稱自己是“唐人”。也是因為如此,很多西方國家只知道“唐人”,而不知“漢人”,所以才會有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

但是漢人這一稱呼,是我國曆史的積累,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中國人的融合,它已經不單單代表一個朝代,因此即使唐朝再鼎盛,也無法頂替漢人的稱呼。

1000根橡皮筋能否拉起一輛汽車?老外發動汽車,新奇的一幕出現了!

至於唐朝之後的朝代,其影響力就更不足以撼動“漢”的地位了。宋朝軍事能力不強,自然無法令域外部落信服,而元朝和清朝,都是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明朝雖然是漢人統治的朝代,但其影響力也不足盛唐和強漢。

因此綜合下來,漢和唐對海外的影響更深,特別是漢,它的影響力已經不止一兩個朝代了。特別是西漢名將陳湯,上書給漢元帝說的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使無數漢人聽了都倍感驕傲,所以大家一直以漢人自居。

一開始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稱為漢人,後來有了少數民族的區分,才慢慢有了漢族。不過漢人這一稱呼,始終都代表著中國人。因為這一稱呼裡,透露著中國人的驕傲,與華夏曆史文明的變遷,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驕傲地說出:“我是漢人,我是中國人!”

(參考文獻《漢書》《中國民族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