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作者:陳二虎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一、天下怪才金聖嘆的悲哀

文學大家李國文先生寫過一本《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道盡文人的各種“非正常死亡”,有內因也有外因,也道出文人的某些悲哀。

然而古代文人之死,最悲慘的莫過被統治者認為觸犯了大忌,定罪腰斬砍頭,讓你永遠閉上嘴,讓你永遠不能著書論說,嚴重者還要連累親屬,遭到鞭笞,定罪流放,籍沒家產。

金聖嘆,蘇州吳縣人,原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為金人瑞,字聖嘆,其意: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

看來,這金聖嘆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有名氣的文人,當他深知觸犯了大清法律,被定罪殺頭,妻兒也要被遣送發配到東北地區那個叫寧古塔的地方為奴時,這個倔強的金聖嘆感慨地自問:“砍頭是人生最痛苦的事,籍沒是人世最悲慘的事,想想我金聖嘆一生,這兩件大事都讓我攤上了,是不是有點太離奇了?”

性格是人生,金聖嘆可以說是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之人,箇中道德他焉能不知道?他是政治的犧牲品,是權力的犧牲品,與其說他在感嘆,他在哀惋自己的不幸遭遇與悲哀的命運,還不如說他是在控訴這個時代。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二、開西城,西子來矣

金聖嘆生於明末,童年比較貧困,九歲入私塾讀書,學習刻苦,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沒有資本,更沒有資格“拼爹”,只能發奮讀書。

但金聖嘆讀著讀著,“走火入魔”了,偏離了“正軌”,喜歡上《西廂記》、《水滸傳》,當時這兩本書歸入“誨淫誨盜”不正經之類,而金聖嘆非要看看不正經到什麼地步,講了什麼歪理邪說,還加了點評。

參與科舉考試,他不走尋常路,比如歲試時,考題是《西子來矣》,其本意是以美人西施曲線救國之事來行文,而金聖嘆寫了一篇妙文:

“開東城,西子不來;開南城,西子不來;開北城,西子不來;開西城,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

多麼有趣的試卷,考官看了批覆: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正因為金聖嘆“每遇歲試,或以俚辭入時文,或以卷尾作小詩,譏刺試官。輒被黜,復更名入泮,如是者數矣”,而沒能透過科舉登上仕途,卻等來明王朝滅亡。

到了清朝初朝,金聖嘆已經江南一帶負有盛名的才子,放蕩不羈,他的才華與學識不是那些整日為應付八股文考試,藉以中舉走向仕途的“死學問”可比,而是真真切切地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或許也正是有真學問,真識見,令金聖嘆笑傲不群,放誕不拘,不守禮教,不裝模作樣,不假清高。

金聖嘆給學生講經史的時候,出口連珠,內容遍涉經史百家,隨口拈來,還旁及稗官野史,佛道典籍,無所不能,並且評論文學詩詞,頗有見地,讀書更是喜歡隨手批註,也讓坊間書商來翻刻他批註過的書籍來發財,形成了“金聖嘆熱”,讀書人以收藏金聖嘆批點的“才子書”為榮,可見當時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三、捲入哭廟案中的金聖嘆

也正因為他放蕩不羈,讓他攤上事了。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帝去世了,遺詔傳到江蘇後,按照滿清禮制,屬於蘇州府的大小臣僚都要雲集到府治蘇州,設奠祭弔大行皇帝。

吳縣是蘇州下屬的一個縣,該縣知縣叫任惟初,其人兇暴貪婪,對待黎民苛刻心狠,比如有拖欠錢糧賦稅的農民,不問青紅,一律下令用浸在糞池裡的毛竹片抽打,受刑之後的人,無法站立,疼痛不止,老百姓對他又恨又怕,在老百姓心目中沒有好印象。

吳縣的秀才們深知老百姓被其酷刑虐待所苦,人人憤憤不平,很想找個機會向任惟初的上級、江蘇巡撫朱國治反映情況,狀告他的不法行為。

於是,就借這次機會,向巡撫反映問題,希望能夠管管這個壞官,為老百姓出口噁心。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一百餘秀才就相約聚到文廟,正議論此事,周邊老百姓聞訊,很快人數上千,群情激昂,大家高呼驅逐任惟初的口號,開始了遊行。

自古官官相護,上下勾結,並且這個任惟初很會孝敬頂頭上司朱國治,所以彼此狼狽為奸,串通一氣,怎麼能讓這些秀才生事。

朱國治不能拔出蘿蔔帶出泥,牽連上自己,唯恐這些告狀的秀才們把事情弄大,便把屬於民事的小事上升到政治問題,以驚了大行皇帝靈位的罪名把為首的幾個抓了起來。

秀才感到冤枉,第二天又組織起來,聚集到文廟喊冤訴理。

官府出動人手,又抓了十餘個人,連同頭一天抓的,一塊押到江寧大牢中,嚴加審訊。

在審訊的過程中有人供出了這“哭廟喊冤”的主謀是名滿江南的大文豪金聖嘆。

這下更令官府有了充足的理由,把金聖嘆下入大獄,前後又牽連了一些人,把重要的人犯定了一個“擾亂官府接遺詔”的大不敬罪名,判了死刑斬首,籍沒家產,家屬發配。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金聖嘆也沒有了聖明可嘆,反而一切釋懷了,臨刑前,他的兒子到死囚獄中來送別。

金聖嘆若無其事地談笑自如,望著悲悲切切,哽咽流淚的兒子說:“小子,我有一個對子,不妨來考考你,看你如何對得。上聯‘蓮子心中苦’,下聯你來對。”

這是一個諧音聯,蓮同憐,蓮子就是憐子,蘊含了他一片愛子之心,而心中的痛苦,更與何人說?

他的兒子聽了,早已經泣不成聲,淚流滿面。

金聖嘆望著兒子反而笑了:“我說傻兒子,這有什麼值得傷心得呢?還是讓我教教你如何對對子吧。這下聯應該是‘梨兒腹中酸’!”

梨是離,同樣諧音字,梨兒也就是與兒訣別了,內心有著無盡的酸楚。

如此淒涼慘痛的場景,如此悲慟之極的心情,恐怕也只有金聖嘆這種胸襟與才華,方能在生死離別之際,坦然又不失詼諧,敏捷又不乏機智,既表達了自己心靈深處的痛苦與情愫,又決絕看淡了一切。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四、最後調侃,大有胡桃滋味

金聖嘆知道自己必死,便寫了一封信,託獄卒轉交給家人,這個齷齪的獄卒反而交給了管牢獄的頭目。

本來大家以為,這個金聖嘆會為自己鳴不平,訴說蒙受的莫須有罪名,為自己辨解冤屈,或者痛罵世道,誹謗官府,便開啟嚴肅認真地檢視內容。

誰知一看內容,令人幾近哭笑不得,但見上面寫著:“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得傳,我無遺憾矣!”

這似乎也是對官僚與王法最大的諷刺。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一生嬉笑怒罵來表達自己非同尋常思想的金聖嘆,分明預見到獄卒會把這封信交給上司,認真翻閱檢查一個死囚的信件,從中找到罪名,便設計了一個富有調侃意味的內容,把這些人草菅人命的執政者“當兒”,開了一個金聖嘆式的玩笑。

都說金聖嘆一生行為放誕,舉止言談常常出人意料,十足一個人間另類,在臨刑受死之前還能不失幽默地向權力,向那些給老百姓施以淫威的官僚了,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諷刺,品嚐一番遭受戲弄的滋味,如此灑脫,不由令後人對金聖嘆的命運欷歔不已。

不知不覺中,窗外的雪停了,溫一壺老酒,不由思味:在這個處處裝正經的年代,金聖嘆告訴我們,真正的人生不需要正經。

金聖嘆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作者:陳二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