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自宋代始便有驛道縱貫南北,並在縣內設有錢倉驛、松山驛

文:光明人家 2016-11-04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是聯絡朝廷的專用交通線,即古代的官道,也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南陽-襄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平陽縣始置於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原名始陽縣,後改橫陽為縣名,取橫嶼和橫陽江(橫陽江原稱始陽江,既今之鰲江)之義。五代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吳越王錢繆以橫陽之亂既平,遂改縣名為平陽。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平陽自宋代開始,便有驛道縱貫南北,並在縣內設有錢倉驛、松山驛(在今蒼南橋墩)前志載:“前倉驛、松山驛,皆自浙入閩之道”。明洪武年間(1368—1398),設有10家傳遞官府文書的通訊機構—鋪舍,後廢置。明隆慶年間(1567—1572),恢復鋪舍。清順治二年(1645),全縣設有31處鋪舍,每鋪設鋪司兵2至3名,並在縣城設總鋪。在現存重建於光緒23年(1897)縣城昆陽通福門上,明間簷柱曾刻有楹聯“星恆連北斗,驛路達南閣” “閣影凌清漢,奎光徹紫垣” “踏輪週六合,搦筆指三臺”。今尚存“星垣連北斗,驛路達南閩”的石刻楹聯。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通福門原名通福樓,始建於清初,距今400多年。為木石二層譙樓式結構,系通閩必經之路,故名“通福”。據《項氏宗譜》與《一粟軒集》記載,清康熙23年(1684年),北門內文昌閣拆建為關聖廟戲臺,將文昌帝君遷往通福樓,額書“培風閣”。清道光六年(1825年),白石河街項氏母林太孺人八秩壽誕,其裔孫項佩琛及家人為表祝賀,籌資千餘金,在道光九年開始對傾圮已久的通福樓進行修復,眾稱“通福門”。民國《平陽縣誌·輿地志》卷三所載:此處“有道通嶺門,曰鐵嶺一名平陽嶺,嶺脊有通福門。上為望樓‘培風閣‘,為清國子監項琛所建。”通福門為平陽通往福建的第一道關口,系交通要隘。現拱形門通道依舊敞開胸懷迎接行人,通道二側設條石凳供行人歇腳。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在平陽縣城南面,有一條長約百里,建在山嶺溝谷中的驛道,這就是浙閩古驛道。據考,從平陽城南南行到浙閩交界的分水關,實際上是縣道南門幹路。這條幹路自縣城南門,經峽嶼橋、象山、塘邊、垂楊、錢倉、東江,過蕭江渡,經蕭江渡街、楊梅莊、中平橋、黃坑、橫瀆浦、河口、靈溪、水頭街、相公亭、橋墩、關帝廟至直至浙閩交界的分水關。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據歷代《平陽縣誌》中記載,南宋的著名詩人陸游曾沿著這條古驛道赴福建寧德上任,途經平陽,應縣令盧炎之請在平陽小駐,題下了《平陽驛舍梅花》。詩曰:

江路輕陰未成雨,梅花欲過半沾泥。

遠來不負東皇意,一絕清詩手自題。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而南宋政治家王十朋曾經過這條古道遊歷雁蕩山;清代俞曲園往返於杭州、福寧,也均從這裡經過,並留有《自福寧還杭州雜詩》。詩云:

榕樹陰中曲曲堤,直從蕭渡到琳溪。

瓜皮艇子沿堤去,未礙溪橋三尺低。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另據《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載,唐宋時溫州古道,“自溫州向南經瑞安、平陽,出分水關入福建霞浦至福州,是浙閩之間最早的通道”。“從溫州至瑞安、平陽的古道,大體上有東、西、中三條:西路傍山是最早的古道。東路沿海濱,三國孫吳建立橫嶼船屯以後,東路成為主要通道。中路是溫、瑞、平運河塘路,順直平坦,五代吳越以後,成為主要通道。平陽向南有橫陽古道和南港古道。橫陽古道是一條濱海道路,自平陽越橫陽江(即鰲江)、白沙、金鄉、馬站,至蒲門,與福建省沙埕相接。南朝時此路成為主要通道,浙閩之間商販由此出入。宋代福建省財、貨由此海口轉運。南港古道,由平陽縣城起經錢倉、靈溪、橋墩門至分水關。唐宋以後,中路已經成為浙閩交通主幹道。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明洪武年間,浙閩兩省公文絡繹,平陽設有傳遞公文的通訊機構-——鋪舍、計東門等10鋪,每鋪相距10裡,不久廢置。明隆慶年間,縣令朱東光查復舊額,恢復鋪舍。清順冶二年(1645),實行鋪司兵制度,鋪兵從役民中招收,每鋪設鋪司兵2-3名,全縣共有81名。公文一到,鋪司兵便即刻遞送,晝夜兼行150公里。凡稽留、私拆、隱匿公文者,予以嚴懲。此外,也設鋪長房,記錄公文傳遞週期、件數。時縣內鋪舍達31鋪,總鋪設縣衙東,在縣前東西各十三弓(約21。67米)、南八弓二尺(14米)、北九弓三尺(16米)。司兵五名。( 注:一弓等於五尺。一米等於三尺)。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自縣以外分三路。

一出北門,通瑞安縣界,凡二鋪。

迎恩鋪:在四都。先有練川、黃洋二鋪。明弘治間,令王約築塘往返便,遂省而為一。案:府志作弘治壬戌推官何鼎復萬全塘,因省為一。即舊迎恩堂,為之改今名。與舊志不合附志待考。司兵三名。(練川林步橋)

平安鋪:即章奧鋪,在三都東十一弓三尺(約19。33米)、西十二弓一尺(約20。33米)、南十四弓(約23。33米)、北十三弓(約21。67米)。司兵三名。(宋橋章岙)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一出南門,通福建福鼎縣界,凡十一鋪

長山鋪:在八都東西各十六弓(約26。67米)、南十七弓(約28。33米)、北十六弓(約26。67米)。司兵三名。(務洋鸛巢橋)

蔡店鋪:在十七都東十八弓(30米)、西十五弓(25米)、南十二弓(20米)、北八弓(約13。33米)。司兵三名。

大驛鋪:在錢倉鎮東西各二十四弓(40米)、南十二弓(20米)、北十二弓一尺(約20。33米)。司兵二名。(錢倉古城門)

蕭家鋪:在十九都東十二弓(20米)、西二十四弓(40米)、南十二弓(20米)、北十三弓(約21。67米)。司兵二名。(蕭江水閘)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塘下鋪:在十六都東西南北各十三弓(約21。67米)。司兵二名。

橫瀆鋪:在二十九都。

靈溪鋪:在三十五都。

西陳鋪:在三十六都。

象口鋪:在三十六都。

泗洲鋪:在三十七都。

分水鋪:在三十七都。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一東南自仙口分路至蒲門,凡十七鋪

仙口鋪:在七都東西各九弓(15米)、南七弓四尺(13米)、北八弓二尺(14米)。司兵二名。(宋埠仙口山)

烽火鋪:在七都東西各七弓三尺(約12。67米)、南北各八弓四尺(約14。67米)。司兵二名。(西灣烽火臺)

墨城鋪:在九都東八弓(約13。33米)、西十一弓(約18。33米)、南二十一弓(35米)、北二十九弓一尺(約48。67米)。司兵二名。(墨城)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江口鋪:在九都。

包橋鋪:在十都。

鷺鷥鋪:在十一都。

夏口鋪:在二十二都。

官園鋪:在金鄉。

漁瀝鋪:在五十二都。

龜峰鋪:在五十二都。

石塘鋪:在五十二都。

後衙鋪:在五十二都。

雙排鋪:在五十二都。

七溪鋪:在五十三都。

黃禪鋪:在五十三都。

壯士鋪:在五十三都。

蒲門鋪:在五十四都。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

注:四都(萬全鄉):在縣東北十五里(宋橋)

三都(萬全鄉):在縣北二十里(湖嶺)

七都(萬全鄉):在縣東二十里 (新瀆)

八都(慕賢東鄉):在縣東二十里(夾嶼)

十六都(慕賢西鄉):在縣西南五十里

十七都(慕賢西鄉):在縣西南三十里(石井)

十九都(鳳林鄉):在縣西南四十里

鰲江流域的浙閩古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