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楚漢相爭,真的是一個永遠也說不盡,更不會過時的歷史話題。後人讀這段歷史,難免會對西楚霸王最終落得四面楚歌,飲恨自盡的悲涼下場而扼腕。當然,相信持項羽不值得同情之觀點的朋友也一定不在少數。

誠然,項羽確實是在擁有大好局面的情況下被劉邦翻了盤,然而項羽所犯下的致命錯誤到底是什麼,才給了劉邦逆襲成功的機會呢?是鴻門宴放虎歸山,還是另有他因?在筆者看來,搞清楚項羽的錯誤,比項羽這個人物是否值得惋惜更有意義。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鴻門宴 連環畫報

既然提到了鴻門宴,就先聊聊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除掉劉邦?

縱觀歷史程序,不難發現項羽除掉劉邦的機會並不少,而最佳機會似乎就是在這“鴻門宴”上。提起《鴻門宴》,這絕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讀者朋友,是透過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項羽本紀》之記載,瞭解這段歷史故事的。這篇古文將鴻門宴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描述的相當詳盡,而且確實是相當之精彩。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當時劉邦的情況可謂是萬分危急。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漢高祖劉邦有隨時被剁成肉醬的可能。要不是張良的機智,樊噲的勇猛,劉邦已經成了項莊的劍下鬼,范增的刀下魂。而且,就在鬥智鬥勇最關鍵時刻項羽掉了鏈子——手軟了,劉邦一看形勢不妙,利用起身上廁所之機而逃之夭夭。

當得知劉邦已經逃走,亞父范增不由慨嘆:“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楚漢之爭

那麼項羽為什麼會放過劉邦?這絕對是見仁見智的大話題。筆者認為,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因為項羽壓根就不想建立一個類似秦帝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制王朝,而是想要回歸到一個周王朝式的分封制王朝。

我們通常的認為是,如果楚漢之爭是項羽贏了,那麼項羽同樣會建立一個新中央集權制王朝,只不過這個王朝的國號不是“漢”,可能會是“楚”。實際上,這只是我們根據歷史脈絡走向,而主觀慣性地認為如此而已。

而在當時,關於這片廣袤的土地,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統治是有存在巨大爭議的。

秦國以超強的武力而平定六國統一天下,進而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了一個全新制度的帝國王朝。這既是統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又是一次急劇冒險性的勇敢嘗試。很顯然,這次嘗試的結果是失敗的,甚至是可悲的。這讓反秦取得階段性成功的人們不得不思考,下一步將以何種方式來統治這片土地?是繼續秦帝國的集權郡縣制還是返回到周王朝相對鬆散的分封制?在這個決策性問題上,楚國貴族出身的項羽和貧民出身的劉邦,立場完全不同。簡言之就是,項羽要做霸主,類似於齊桓公、晉文公,而劉邦則嚮往的則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皇帝位。

關於項羽的思維立場,在之後的所為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反秦勝利,確定了反秦聯盟的領導地位之後,項羽的做法是大封諸侯。而這些諸侯之中,不少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君的後裔,這一做法明顯表明了項羽想要回歸周王朝的統治思想。可是項羽沒有搞明白,當下與周王朝建立之初相比,早已時過境遷。任何一位諸侯早已摒棄了春秋時期貴族的優雅,而是崇尚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征伐與殺戮,甚至還有不乏像劉邦這樣,更傾向於延續秦帝國,想要統領天下之人。

由於諸侯們各懷鬼胎,在項羽分封的諸侯不久,諸侯國之間以及內部立刻出現各類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很直接粗暴——戰爭。面對如此尷尬窘境,項羽的選擇是前去“維和”,拼盡全力去維護脆弱的諸侯國平衡框架。他既要以“老大”的身份,給諸侯之間斷官司,又要帶兵平定諸侯國內部的叛亂。項羽雖然費盡力氣地東奔西走,甚至弄得自己焦頭爛額,但結果卻收效甚微,更是得不償失。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樊噲(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

回過頭來看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當樊噲直接了當地“將軍”項羽說到,劉邦勞苦功高,不見封侯,卻聽說要遭人毒手之時,項羽對樊噲以一個“坐”字(邀請樊噲入座)迴應,已經表現出殺劉之心的極大動搖。結合上文提及的項羽後續所作所為,就能夠解釋,項羽不殺劉邦並不是什麼“手軟”,而是因為項羽如果殺了劉邦這個功勞最大的軍閥統領,那麼他再如何說服其他反秦聯盟頭領們,去相信迴歸諸侯國統治框架的夢想呢?所以,項羽不殺劉邦,完全是為“夢想”的大局考慮而為之。

故事聊到這裡,我們可以扣一下題。項羽的致命錯誤之一:不懂與時俱進,夢想著建立一個分封制的諸侯國王朝,而對自己的定位是齊桓公這樣的春秋霸主。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年—前195年)

至於項羽犯下的第二個致命錯誤,簡直是將自己戰略短視的短板,“一絲不掛”地展示於眾人。這個錯誤就是將劉邦的諸侯封地封在了巴蜀與漢中。表面上來看,巴蜀與漢中是遠離中原的偏遠地區,但實際上巴蜀與漢中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顯然項羽忽視了這個要點。當然,僅佔有巴蜀與漢中尚不具備反攻中原的能力與實力,因為此時尚有地處北方的關中平原(地區)對漢中乃至巴蜀的限制。我們再來看一下項羽對於秦帝國老家又是怎麼個安排。

如果要說項羽對劉邦毫無顧忌,沒對劉邦施行特殊“照顧”,那也是冤枉項羽。但是說實話,項羽對於漢王劉邦的“照顧”確實很不成功,甚至是相當愚蠢。在秦末時期,長江水路尚未被開發的客觀前提下,壓制巴蜀最重要的地理區域就是漢中與關中,漢中這塊“不起眼”的小地方已經讓項羽白給了劉邦。項羽想要從地理上壓制住劉邦,只剩下相對更重要的關中了。而項羽卻把關中一分為三,封給了秦帝國的三位降將,分別為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史稱“三秦”。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陝西省陝北、關中、陝南分割槽圖

項羽將秦地三分,一方面滿足三位“老秦人”對故土的眷戀,更加感激自己,同時也有起到分化老秦國力量之作用。只是,這個分化並不是僅對項羽有利,對於劉邦則是更加利好。漢王元年,劉邦利用項羽忙於“維和”中原之際,以韓信為大將,用暗度陳倉之策,奇襲關中。結果是章邯、司馬欣兵敗自刎,董翳被迫降漢,漢王二年,劉邦統一關中。這意味著從地理上,劉邦佔據了西面半壁江山,已經具備了當面秦統一六國時的基礎。

這個時候,項羽才反過神兒來,明白自己最大的勁敵是劉邦。可惜為時已晚,劉邦已經成了氣候。接下來無論項羽能夠打贏多少場勝仗,卻因為劉邦根據地地勢的險要,項羽怎麼也不能夠端了劉邦的老窩,所以他最後的命運只能是被劉邦收割。

項羽犯下的致命錯誤並非鴻門宴沒殺掉劉邦,而是在這個兩方面

上圖_ 戰國七雄時期,齊國的地理位置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倘若項羽將劉邦的封地放在距離自己較近的區域,比如說“三齊”之地(所謂“三齊”乃齊、濟北與膠東三王封地,基本上是戰國時齊國領地)。雖說這齊地靠近中原,且經濟相對發達,但是卻不具備任何地理戰略優勢。如此即便是劉邦再怎麼雄才大略,手下再怎麼能人輩出,也不見得能夠脫穎而出,至少不會這麼快。

所以說,項羽這第二個錯誤比第一個更加致命。要不怎麼說項羽是“戰術上的強人,戰略上的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