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還不錯,雖然不是每個角度都完美,但一照相就會發現鏡頭裡的我們比鏡子裡遜色不少。

甚至有的心理學家提出:真實的我們至少比鏡子裡醜30%,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凍臉效應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團隊經過研究後認為

,靜態臉相對沒有動態臉那麼具有吸引力,稱這種現象為凍臉效應。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動態的臉部資訊更容易被大腦捕捉,而大腦對於臉部資訊識別處理是經過無數歲月演化的,而相機的出現才不過百來年。

回想下,平時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動,各個角度變換,面部各種微表情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可能會抿一下嘴巴,抬一下眉毛或者瞪一下眼睛。

這很容易讓大腦忽略不完美的部分,更傾向於捕捉那些動態、美的部分,這些資訊的識別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好看的。

當我們靜止下來,變成一張靜態圖後,那些不好看的部分就會無遮無攔地暴露在大腦識別系統裡,便很難再感受到一個人整體呈現出來的魅力。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並且,個體的立體感也會削弱,呈現扁平的狀態。所以,身材微胖的人在鏡頭中會顯得更胖,就像平面模特把身材練成“排骨精”,也是為了更好的鏡頭表現。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攝影師的攝影技術也是照片呈現最終效果的關鍵點。一個好的攝影師會透過調整焦距、利用不同的光線,來儘量還原個體顏值,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攝影技巧。

所以,一個人真實的長相可能介於靜態和動態之間,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認知偏差,是因為心理學的另一個效應影響。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又稱為多看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偏向自己熟悉的事物。學者扎榮茨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被試者看相簿,並肯定他們不認識相簿裡的人。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當受試者看完相簿後,又給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有的人反覆出現多次,有的人則很少出現。

結果發現:那些相片出現次數較多的人更受喜歡。所以,扎榮茨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曝光效果。

同理,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照鏡子,都能看到自己動態的臉孔,看的次數多了,就會覺得自己是很好看的,而感受到自己好看的資訊,會讓我們的身心產生愉悅體驗。

當這種體驗次數越來越多,大腦就不會增加別的識別活動,反而會把這種印象形成固定意識。

這致使我們一見到自己的臉孔就會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擴大自己的優點,一般來說,曝光效應會讓我們的顏值增加30%左右。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為暈輪效應,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

這種效應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我們平時照鏡子時,覺得自己很美也適用光環效應。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具有自我厭惡心理的人,本身都是愛自己的。

本來就覺得自己無論怎麼看都可以接受,再加上光環效應,便會不自覺地美化自己的長相。

而照片上的自己囿於各種客觀條件,譬如拍照時的光線不好,或者沒有調整到一個好的角度,導致照出來的照片也不是很盡如人意。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當這兩種狀態同時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個體的大腦會更加傾向認同已經經過光環加持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照片上更加真實的自己,這也是一部分人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比照片更加好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