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注]: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上面是由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撰寫的《新五代史》中記載的一段文字。韜,即是溫韜。

溫韜(出生不詳~公元928年),五代時期梁國人,後改名李彥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溫韜(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溫韜出生之際正趕上大唐王朝的末日。昔日的大唐盛世景象一去不復返,帝國狀況江河日下,唐代統治階級如同暴風雨中的樹梢鳥巢,即將傾覆。

溫韜生於朝代更迭的亂世,他塑造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必定受到周圍環境和思想的影響,那就是為了達到目的做人沒有底線,從而讓他走上了一條充滿罵名,被世人所唾棄的陰暗人生之路。

史書記載,溫韜性格反覆,朝三暮四。年輕時在家鄉耀縣為盜,後來跟隨唐末五代時期的藩鎮軍閥李茂貞為將。李茂貞是唐末的保駕功臣,唐朝滅亡後,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李茂貞自立一國,而溫韜背叛了李茂貞投靠了後梁,改名李彥韜。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李茂貞(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投靠後梁步入仕途的溫韜可謂是平步青雲,曾擔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節度使(相當於現今軍區司令員一職)。在擔任耀州節度使期間短短七年時間,除了武則天與李治合葬的乾陵外,其餘十七座唐代皇陵都慘遭溫韜的毒手,攥取了陵中無數珍貴的陪葬品。

唐代自建國以來共歷21朝,也就是說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統治了中華大地289年之久,疆土之大,地域之廣,在中國歷史朝代中僅次於元朝和滿清之後位列第三。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大唐疆域版圖(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除了唐末被朱溫挾持至洛陽的唐昭宗李曄,並被其弒君後葬在河南澠池縣的和陵,以及唐哀帝李柷葬在山東荷澤的溫陵外,包括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共十八座唐代皇陵坐落於中國陝西北面的渭河沖刷平原地區,史稱“關中十八陵”。

關中十八陵以大唐帝國國都長安為中心,各據一山,以山為陵呈弧線形延伸,與中華三大龍脈之一的秦嶺遙遙相對。

“關中十八陵”的建造可謂傾注了當時大唐舉國之力大興土木,有的封山為陵,或開山為陵,或以山勢特點為陵,或峰迴路轉、地勢險峻為陵,或百轉千折、難尋山徑為陵。匯聚了大唐盛世之時頂級工匠的心血和智慧結晶的“關中十八陵”佔地廣闊,陵墓外表宏偉壯觀,內部構建合理精細,真真正正的固若金湯。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關中地區(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就是這堅不可摧的大唐頂尖皇陵,在唐代滅亡不久後的五代後梁時期,除乾陵外的其餘十七座皇陵被溫韜瘋狂盜掘,真不負其“盜聖”之名。

歷史上無數名著對溫韜盜掘關中十七陵的文字記載都是累累控訴。除《新五代史。溫韜傳》外,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在他的著作《資治通鑑》中也記載道:“華原賊師溫韜聚眾嵯峨山,暴掠雍州諸郡,唐帝諸陵發之殆遍。”雍州諸郡即是指關中地區。也許是為了印證這句話,傳聞溫韜出生之際有流星殞落嵯峨山,嵯峨山又比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九嵕山,南鄰渭水,北鄰黃土高原,有好事者預言唐代諸陵必迎來滅頂之禍,果不其然,這空穴來風的謠傳一語成讖。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咸陽武功縣),唐高祖李淵次子,中國歷史上最享譽盛名的封建帝王之一,文韜武略無一不精,用兵如神且勇敢果斷,為大唐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帝王,天下的共主,創造了一個史詩般強大的中國王朝,因此又被西北少數民族和部落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唐太宗李世民(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唐太宗在世時曾經不止一次向天下百姓昭示了自己薄葬的意願,卻又偏偏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耗時13年在九嵕山這座巍峨險峻的山峰上修建了佔地2萬公頃,外觀高大雄偉,地宮內部不亞於唐朝皇宮輝煌奢華的“昭陵”。

“昭陵”附近的陪葬墓近200座,墓主人全部都是唐太宗那一個朝代的皇室貴族,王侯將相和軍事將領。

唐代滅亡不久,梁王朱全忠(朱溫)崛起,“昭陵”迎來了它命中註定的掘墓人。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後梁朱溫(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昭陵”從墓道至地宮深達260米,溫韜是透過墓門大搖大擺的進入地宮的,一路暢通無阻,墓道兩邊的工程量十分浩大,“昭陵”的地宮內除了數量駭人的珠寶首飾等陪葬品外,還有鍾繇、王羲之等前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真跡,當中也包括了其代表作《蘭亭序》這一書法史上的無價至寶。唐太宗生前喜愛墨寶丹青路人皆知,尤其仰慕王羲之,對其推崇備至,墓中陪葬這類名家字帖便不足為奇。雖然他得到《蘭亭序》的過程並不光彩(有興趣的可以瞭解,在此就不多以贅述)。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蘭亭序(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但又奇怪的是溫韜在盜掘“昭陵”的過程中對出土的每一件珍寶都記錄在案,又為何獨獨不見《蘭亭序》呢?

歷史學者對此多方猜測,也許唐太宗下葬“昭陵”時並沒有將《蘭亭序》陪葬在地下,因為繼位的唐高宗李治也是個愛好書法之人,或許是李治死後將《蘭亭序》帶進了“乾陵”中。這又是一個千古之謎,有天“乾陵”地宮向外界敞開後,謎底才會真相大白於天下吧!

“乾陵”,唯一沒有被溫韜光顧過的唐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北梁山(今陵前村)主峰上。唐高宗李治駕崩於公元683年下葬乾陵,22年後,一代女帝武則天病逝,歸葬乾陵。“乾陵”成為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合葬陵墓。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武則天(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乾陵”在關中十八陵中不管是外觀還是佔地規模,都號稱為十八陵之首,僅陵園內的神道就長近5千米(飛機跑道?),神道兩旁和陵園地表上石刻雕像無數,象徵著大唐時期的鼎盛與輝煌。

“乾陵”為什麼逃過這次劫難呢?原來發生了一樁奇事。溫韜在對乾陵下手時,原本風和日麗,萬里無雲的天空突然間烏雲蔽日,風雨交加,心中有鬼的溫韜做賊心虛下以為是武則天她老人家顯靈,老天爺怪罪;古人信奉鬼神之說由來已久,對此有深入到骨頭裡的畏懼,溫韜不敢再對“乾陵”產生妄念,急匆匆下便率人離開了。於是,“乾陵”便從溫韜這無良之人手下逃過一劫倖免於難。

關中十八陵的掘墓人-"盜聖"溫韜

唐高宗李治(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乾陵”的防盜措施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豆腐渣”。史料記載,乾陵玄厥石門,冶金固隙。也就是說乾陵墓道入口處至少有3000塊石條擋住墓門,石條與石條間的縫隙用燒融的鐵汁(水)灌注,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穩穩的固若金湯。而且,那個時期還沒有炸藥,要開啟這樣的墓門對盜墓賊來說考驗巨大,否則當年的黃巢早就將“乾陵”挖的底掉。

溫韜盜盡關中十七陵,無數珍貴的文物或損壞,或遺失,他本人最後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只是“盜聖”之美名,對於他來說肯定不是讚美之詞,而是後世歷史學家們每每提及都要咬牙切齒,暗中腹誹一番的歷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