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清代走向衰敗和沒落其實始於乾隆晚年,歷經嘉慶和道光二帝中庸統治徹底的使清朝落後於世界,所以很多人就在想如果乾隆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選擇比較中庸的嘉慶帝顒琰是不是會出現另一番結果呢。

其實瞭解乾隆子嗣的人都知道,乾隆帝除了顒琰,還有一位兒子永瑆也是比較有能力有才華,而且為人還比較有德行,所以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乾隆帝在繼承人問題上舍棄了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了比較中庸的顒琰?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乾隆帝繼承人的問題其實要從三個女人說起

其實乾隆帝關於對繼承人的選擇從很早就開始了,而他的繼承人選擇主要還是從這一生跟他關係最親密的三個女人說起。

這三個女人分別是乾隆一生所冊立的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乾隆的原配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她算是乾隆一生之中最摯愛的女人,富察皇后早逝以後,乾隆非常悲傷,而且富察皇后的去世也對乾隆的性格和情緒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史書記載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乾隆經常對著富察皇后的牌位自言自語,可見乾隆對富察氏愛戀之深。

第二位是乾隆冊立的第二位皇后輝發那拉氏,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認為輝發那拉氏人品比較好,可以統率後宮,於是冊立了輝發那拉氏,據史書記載,乾隆在冊立輝發那拉氏前一晚,曾經對著富察皇后的靈牌自言自語很久,就好像在徵得富察氏同意才冊立的輝發那拉氏。但是後來輝發那拉氏不知為何得罪了乾隆,使得帝后失和,從此輝發那拉氏失寵於乾隆,雖然乾隆沒有廢后,但是在輝發那拉氏死後,乾隆沒有以皇后葬禮安葬她,而且以貴妃之禮與蘇貴妃合葬一起,因此實際上輝發那拉氏不廢而廢。

第三位就是乾隆帝的令貴妃魏佳氏,其實令妃生前沒有成為皇后,因為輝發那拉氏失寵後,令妃成為後宮嬪妃之首,實際後宮嬪妃裡以令妃地位最高,輝發那拉氏失寵之後沒幾年就抑鬱去世,從此乾隆不再立後,所以令妃成為了當時後宮實際權力最大的貴妃,權攝後宮,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后,實際令妃在那時有著皇后的待遇和權力,在令妃去世後,乾隆帝下詔追諡其為孝儀純皇后,以皇后之禮將她和富察皇后都陪葬在乾隆的陵寢,所以令妃在死後實際成為了皇后。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所以乾隆帝在繼承人選擇上肯定是要圍繞這三位他曾經深愛過的女人所生兒子裡選擇。

其實乾隆一生最摯愛的是富察皇后,也因此乾隆在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就透過秘密立儲方式選擇了富察氏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為太子。可惜的是僅被立為太子兩年後,年僅9歲的永璉就因病夭折,乾隆和富察皇后為此悲痛不已。

經歷喪子之痛的富察皇后在幾年後終於又為乾隆生下了第二個兒子,也就是乾隆的嫡次子永琮,乾隆十一年即公元1746年富察皇后生下永琮,乾隆當即再次採用秘密立儲的方式將永琮的名字寫好藏於正大光明匾之後。結果很可惜,兩年後,年僅兩歲的永琮再度夭折。

富察皇后接連承受喪子之痛,最終被擊垮,在永琮去世幾個月後,富察皇后也因悲傷過度去世。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由於是秘密立儲,所以當時朝廷內外都不知道乾隆曾經先後兩次秘密冊立富察皇后所生的的兩個孩子為皇太子,這件事是之後乾隆悲傷喪子和喪妻之痛,向富察皇后之弟小舅子傅恆以及一些朝臣訴說內心的悲痛之時才說了出來。

永璉和永琮死後,乾隆決定暫時不打算立儲,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歲的乾隆才再次決定秘密立儲。

乾隆再次決定立儲時還剩下五個兒子有資格立儲

在乾隆再次決定立儲時也就是公元1773年,當時他還有七位兒子健在,但是這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經被乾隆分別過繼給兩位叔叔允裪和允禧為孫子,繼承了乾隆這兩位叔叔的爵位,所以他們倆已經自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利。

剩下享有繼承權的五個兒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

其實這五人之中其實以永璂身份最為尊貴,他是皇后輝發那拉氏的兒子,可惜當時帝后已經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寵於父親乾隆,不可能再被立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當時年紀非常幼小,所以不可能被立為太子;皇八子永璇舉止輕浮,放蕩不羈,因為他浮躁的性格,曾多次遭受到乾隆嚴厲的斥責,所以在所有人眼裡永璇也不可能有資格成為太子。

最後只剩下永瑆和顒琰,永瑆為人寬厚,德行比較高尚,且擅長書法和文學,算是非常有才華;而顒琰平時表現比較中庸,各方面能力並不是特別出眾,但是為人比較謙謹,也算深孚眾望。

在乾隆決定秘密立儲時,所有的朝臣也都認為必定會在兩人之中擇其一而立。但是這個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決定退位時才真正揭曉。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其實在乾隆再度秘密立儲之後,朝廷一度都猜測究竟永瑆和顒琰誰能勝出,因為在表面上所看永瑆和顒琰在諸皇子之中待遇是最高的兩位,乾隆在世時拋去過繼出去繼承宗室爵位的皇子以外,只有《還珠格格》裡五個永琪和永瑆以及顒琰三位皇子被冊封為親王爵位,而永琪早逝,永瑆和顒琰是當時諸皇子之中待遇最高的兩人,所以朝臣們也都不敢瞎站隊,都怕站錯隊,更多的都是在猜測。

其實永琪如果不早逝,他是最有希望成為皇太子的人選,因為永琪太過於優秀了,儘管他的母親愉貴妃在後宮地位並不高,並不受乾隆帝寵愛。

但是由於永琪才華非常全能,所以乾隆帝忽略了其母親,而格外寵愛永琪,主要在於永琪才能是非常的全面,他工於書畫,精通各種少數民族語言,而且還善於弓馬騎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品行還非常高尚,而且最關鍵的是非常孝順。

圓明園曾經著火,諸皇子之中只有永琪第一時間不顧危險衝進大殿背出了父親乾隆,由此乾隆認為永琪乃是至純至孝之子,所以意欲立為皇太子。

在永琪活著的時候,乾隆就冊封他為榮親王,這個爵位不是一般的王爵,順治帝曾經想追封董鄂妃夭折的兒子為皇太子,結果被孝莊皇后所阻攔,順治只得追諡其為榮親王。所以在後來清代的榮親王爵位都象徵著與皇太子之位掛鉤的王爵。

而且乾隆在後來接見英國使臣馬嘎爾尼時,曾經毫不避諱的在外國人面前直誇對永琪的喜愛,並且直接當著已經被他秘密立為繼承人的顒琰面對馬嘎爾尼說曾經想封永琪為皇太子,可惜永琪早逝。

所以永琪也可能是命不好,英年早逝,得了與他十三爺爺胤祥一樣的病,死於骨結核病,年僅25歲。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話歸原題,永琪早死不算了,那麼為什麼乾隆沒有選擇德才兼備的永瑆,而非要選擇比較中庸的十五子顒琰呢?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上面所述,乾隆選擇皇儲勢必要在他一生所摯愛的兩個女人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所生的孩子之中去選,富察皇后母子俱已早逝,所以那就要從令妃所生的孩子裡去選了。

令妃為乾隆生過兩個兒子,一個是顒琰,一個是永璘。而永璘年幼,肯定沒有辦法繼承大統,所以中規中矩還比較能服眾的顒琰就成為了乾隆心目中的首選。

另一方面則是永瑆自己本人的問題,永瑆確實非常有才華,工於書畫,尤其是永瑆書法造詣非常深厚,他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為乾隆時期書法四大名家。

但是永瑆的為人性格有點像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雖然才華橫溢,心地純善,卻放蕩不羈,他身上那股書生的酸腐之氣非常嚴重,且他專攻文學,不重弓馬,體質羸弱不堪,這些都不為乾隆所喜。

而且永瑆骨子裡有著很嚴重的漢族儒生文人習氣,這一點是最讓乾隆反感,乾隆曾經為了改正兒子永瑆身上這股書生酸腐習氣嚴厲呵斥過他,可惜永瑆比較固執,依舊故我。

所以大家想一想當年曹操為什麼逐漸厭惡曹植,而更加喜愛曹丕,這就是當時乾隆逐漸喜愛顒琰而厭惡永瑆的道理了,因此乾隆內心那杆天平逐漸偏向顒琰。

乾隆帝皇儲之問題,為什麼舍德才兼備的永瑆而立中庸的顒琰?

而乾隆逐漸厭惡永瑆的說法在朝鮮史書中也得到了印證,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儲之後,很多人都好奇在猜測乾隆究竟是選擇誰當繼承人,其中屬清朝的附屬國朝鮮李氏王朝對此最為好奇,朝鮮史書曾經記載,朝鮮的使臣回國以後向李氏皇帝闡述永瑆和顒琰的為人,朝鮮使臣對永瑆評價是“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

對顒琰的評價則是“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勤於學業,而人望所在。為人沉重,處事剛明,皇帝寵愛,朝野想望。”朝鮮人還記載,乾隆曾對朝鮮使臣當面誇獎顒琰為“度量豁達,相貌奇偉,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焉。”

從朝鮮史書記載來看,永瑆雖然德才兼備,但性格比較柔和且文人氣太重,屬於柔而無斷的人,所以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皇位繼承人,因此在乾隆內心逐漸越來越不喜歡永瑆而喜歡顒琰,最終選擇了顒琰。

寫在最後

歷史上的嘉慶帝顒琰確實碌碌無為,平庸至極,在位期間連續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和白蓮教起義,清朝國力日趨衰退。可以說嘉慶皇帝的二十多年統治,是在一日日的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渡過。

二十多年間,嘉慶帝雖然經常心灰意懶,但是他從來沒有放鬆過權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還在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不過,他看似勤政的背後其實是另一種懶惰,他的勤奮其實只是一種慣性,成了一種“懶惰”著的勤奮。

表面上,嘉慶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

所以嘉慶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性格的平庸皇帝。

可是要把清朝的衰敗算在嘉慶的頭上也有點過了,其實清朝之衰亡主要在於封建制度的衰亡,和封建保守頑固派的衰亡,即使把嘉慶換作他的哥哥永瑆在這個位置上,永瑆也未必能比嘉慶做得更好,因為即使永瑆有革新意識和想法去做出政治上的改變,但是他未必能擰得過當時封建保守的頑固派階層人物。

畢竟皇帝不是說革新就能革新,即使如日本明治天皇的革新變法也是建立在暴力流血之上。所以清朝之衰敗是敗在制度和權力階層,除非乾隆的後繼之君是一位非常具備革新意識和膽略的人,既要有革新意識,也要敢動用武力排除一切阻撓,很明顯從歷史上永瑆和顒琰的性格和膽識都不具備這些要求,包括連乾隆在內都不具備,所以乾隆晚年錯過了與世界交流和革新清朝制度的機會。

也許乾隆抓住這次機會,嘉慶繼續按照他的思路下去沒準清朝會走向強盛,可惜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