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

後世史學家對馮道非常不齒,如歐陽修罵他是“不知廉恥”,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馮道的行為是忠還是奸?他做人到底有無節操?今天,我們就來透過事實討論下這二個問題。

馮道出身於書香世家,他年輕時品行端正、勤奮好學,不但善於寫文章,還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就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封門、塵垢滿屋,他都能安然讀書。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文人”。

馮道憑藉其良好的文章操行,早年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曾服務過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先後效力於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馮道生活在一個亂世年代:當時的政局極度混亂,社會動盪不安,在短短五十多年中,朝代就五次更替,皇位曾十五次易主。那時候的皇帝大多是行武出生,他們靠政變起家,做事粗魯、性格暴戾、行為怪誕,為了皇位常常不擇手段。

處於亂世應該怎樣做官、做事?特別是與上級怎樣處理好關係呢?馮道的做法是:首先端正自己的品行道德,做人、做事要有原則,並把握住“底線”,然後摸準上級或者同事的心裡所想,運用超強的應對與變通能力,對症下藥待人行事。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如在後唐莊宗執政期間,馮道因喪父返家守孝時,發現當年收成不好,他便將剩餘的俸祿,全部賑濟給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則分毫不受。這充分說明,他是個品行良好的官員。

唐莊宗在兵變中遇害,後唐明宗李嗣源繼位,明宗欣賞馮道的品行與才華,將他拜為宰相,並擔任

有一次,唐明宗收到下面進貢的一隻玲瓏剔透、十分精緻的玉環,上邊還刻著“傳國寶萬歲杯”六個字,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還不時地拿出來與眾大臣賞玩。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馮道卻故作深沉地說:“這算什麼,不過是前世留下來的有形之物。陛下身上有無形之寶,才是舉世罕見。”明宗不解,向馮道問道:“何為無形之物?”馮道回答道:“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所以人說:“大寶日皇位,何以守位則日仁。”

行武出身的明宗,學問淺薄,開始沒有聽懂馮道說的話,經詢問其他大臣才明白,馮道是在誇獎自己為仁者,並希望成為一個明君,心裡還是挺高興的。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馮道就是這樣,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巧妙地與人處事技術。做到了後來十個皇帝的“三公(或三師)”之位。成為一名官場“不倒翁”。

歐陽修曾罵馮道是“不知廉恥”,

筆者認為:馮道的所作所為,應該是因處於當時的亂世,被迫採取的處世之道,他還是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的,在忠於職守、盡職盡力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物件,採取不同處事方法,完全可以理解。

皇帝頻繁更換,馮道卻始終能做到高官,這如果用古代的“忠君”觀念衡量,似乎要遭到譴責,但是,用現代眼光去看,馮道的做法與產生的結果,好像有點“職業經理人”的味道,他只管專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領導人更換與他無關。

馮道,五代時期的官場不倒翁,卻被名人罵成不知廉恥的奸臣

在那個戰火紛飛、世道無常的年代,不應簡單地批駁馮道的言行舉止為“毫無節操的文人”,而應當視他為求生存而採取的謀生之道。大家認同這一觀點嗎?歡迎評頭論足!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