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是敢言的直臣,卻差點毀了開元賢相姚崇的滅蝗大計

前言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為了自薦,給當時的山南東道採訪使韓朝宗寫了一封信,即《與韓荊州書》。也因為託李白的福,韓朝宗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加成。

事實上,韓朝宗和另一位詩人孟浩然也有很深的淵源。

有一次,韓朝宗想向朝廷推薦孟浩然,於是約他見面,但是孟浩然為了朋友的酒局,放了韓朝宗的鴿子,事後也毫無悔意。然而,這並不能說明韓朝宗在孟浩然心目中毫無分量,後來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4年),韓朝宗因獲罪被貶為洪州刺史而離開任所襄州時,孟浩然就作了一首詩《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給他。

孟浩然和韓朝宗的交情,可以從韓朝宗的父親韓思復說起。

早期仕途

韓思復是貞觀年間的左衛率長山縣男韓倫的孫子,早年喪父。他十歲時,母親對他描述了父親去世的情狀,他傷心得嗚咽起來,幾乎斷氣。韓倫因此特別喜愛他,說:“此兒必大吾宗。”

韓思復好學,考秀才高中,並且繼承了祖父的爵位。

原本韓思復除了才學以外,還有一樣羨煞旁人的天然優勢:他家裡很有錢,金玉、車馬、古玩應有盡有。但是,他毫不吝惜。到了唐高宗永淳年間發生饑荒的時候,這位富家子已經窮得兩三天才有一天的糧食了。京兆人杜瑾好心送給他一百匹綾讓他拿去換錢,他也不拆封。

這段親自淪為災民的經歷,讓他對災民的生存狀態感同身受。後來他被調任到梁州府當倉曹參軍時,遇到大旱,他就開倉賑濟百姓。州府責怪他時,他說:“與其讓他們淪為盜賊,還不如救活他們。”州府不能責難。

韓思復又調任汴州司戶參軍。他為政寬恕,不實行杖刑。後因母親去世,他離職守喪三年,因為已經沒錢了,只能靠賣柴度日。

宰相姚崇知道了他的事,很是讚歎,提拔他做了司禮博士。

聖歷年間,吏部郎鄭杲任韓思復為太常博士,制定南郊祭祀的儀注(制度),元希聲為京兆士曹,說:“今年我吏部選了韓、元二人,不負朝廷了。”

能言善治

女皇武則天的堂侄建昌王武攸寧為母親辦喪事,請求鼓吹(儀仗樂隊),韓思復堅決拒絕了。他排擠奸邪小人,守大體,為國家所倚賴,自己也升遷為禮部郎中。

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駙馬王同皎獲罪被殺,韓思復因曾受王同皎推薦,被貶為始州長史,又遷滁州刺史。

滁州有銅礦,百姓剷鑿很費勁,韓思復將銅礦賣到了邊境,省下了很多的費用。滁州衙門五次長出了黃芝,百姓以為是祥瑞,刻碑歌頌韓思復的政績。

他是敢言的直臣,卻差點毀了開元賢相姚崇的滅蝗大計

韓思復又改任襄州刺史。

唐睿宗景龍年間,韓思復回到朝廷,累次遷官至給事中。睿宗要建造景龍觀,韓思覆上諫,認為剛平定韋后之亂,不宜大興土木,但未果。

隨即又爆發了中宗子譙王李重福圖謀奪位的政變。左散騎常侍嚴善思因被李重福任為禮部尚書知吏部選事,也被牽扯進來。大理寺彈劾他任汝州刺史時就素與李重福有來往,後來奉召入京的時候也只奏稱“東都有兵氣”而隱瞞了李重福的計劃,所以論罪當處絞刑。

韓思復反對:在韋后之亂中,嚴善思早就投靠了相王即現在的睿宗皇帝了,他和李重福來往也是為了推翻韋后,朝廷下詔要抓他的時候他就投案了,顯然心裡沒鬼啊。這事應該交給刑部由百官共商,慎重量刑才是。

當時的言官也都覺得嚴善思應該被赦免,但有關部門仍然堅持要處決,韓思復只能繼續和他們唇槍舌劍,終於說服睿宗赦免嚴善思一死,配流靜州。嚴善思知道韓思復的堅持是為了原則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沒有對韓思複道謝,時人稱讚他為長者;而反過來,韓思復也沒有以其恩人自居。

不久,韓思復自己也做了大理卿,也犯了錯誤,被權臣彈劾,幸好有給事中崔沔為他脫罪。又轉任中書舍人,數次上疏陳說政事得失,多被採納,成為了當時直言之臣的榜樣。

《舊唐書》稱讚韓思復“吐忠讜之言,補朝廷之失,有犯無隱,不愧古人,有唐之良臣也”“韋(湊)、韓讜言,醫國之病”。

但是,很快大家就會發現,有一種國家之病,不是韓思復的直言所能醫治的。

幾誤滅蝗

唐玄宗開元初年,韓思復任諫議大夫。這時,曾欣賞提拔他的姚崇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救時宰相”。開元二年(714年),姚崇受任為持節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北伐突厥,韓思覆被任為兼行軍司馬,合作愉快。

但是僅僅兩年後,他們之間就出現了裂痕。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蝗蟲大起,姚崇奏請遣“捕蝗使”分別去河南、河北諸道,把那些蝗蟲殺了埋了。

他是敢言的直臣,卻差點毀了開元賢相姚崇的滅蝗大計

這樣的措施在我們現在看來當然很科學,但在崇尚天人感應的古代,蝗蟲這樣的天災被視為是皇帝的德行還需要改進,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而且十六國時期的漢國君主劉聰就曾經試圖人力治蝗,結果蝗蟲越來越多,?算是一個反面例子。

姚崇雖然拿“聖朝德政勝偽朝”一邊承認德政的作用一邊否決了劉聰的反例,並且拿自身的官爵為此次滅蝗行動立下了軍令狀,但仍然要面對反對者們的阻力。而其中的一份阻力,就來自韓思復。

韓思覆上疏建議唐玄宗悔過自責、派使者宣慰災區,為了人心安定,也別派什麼“捕蝗使”了。而且玄宗看了他的奏疏還覺得很對,拿給姚崇看。

姚崇當然不服,請求派韓思復去山東察看受災地區都被蝗蟲糟蹋成了什麼樣子。韓思復回來以後奏以實情。

至於具體什麼個實情,史書也沒說。滅蝗是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如果災情不夠嚴重,蝗災損失低於組織滅蝗的成本,就沒有必要。

姚崇原本可能希望韓思復此去可以明白自己的苦心,轉為支援自己。但他又請求派監察御史劉沼去複查,顯然韓思復令他失望了。

劉沼當然心裡有數。他不惜鞭撻百姓,終於得出了不一樣的調查結果,姚崇也終於可以如願向災區派出“捕蝗使”推行自己的滅蝗大業了。

不論誰是誰非,滅蝗這件事,姚崇實現了結果正義。他得以被後世譽為賢相,有一部分就是滅蝗有功。姚崇之後,唐朝再無“捕蝗使”。

他是敢言的直臣,卻差點毀了開元賢相姚崇的滅蝗大計

姚崇成功了,就證明韓思復是錯的。他被姚崇貶出中央,歷任德州、絳州刺史。

晚年

後來,姚崇去世了,韓思復又回朝為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

開元十一年(723年)春,玄宗北巡,以韓思復為行在巡問賑給大使,還命他起草祭祀樂章,又任他為御史大夫。

但是,韓思復除了受限於唯心主義以外,還有一個缺點。他年輕的時候時曾和他一起遊玩(他的錢是不是這麼花完的?)的太白山隱士鄭仁杰、李無為就曾說:“你識清貌古,可惜做不到宰相。”

他性格恬淡,愛好談玄,主張實行仁道、親行正道,像御史大夫這樣擔任糾察官員的職務,他實在難以勝任,不久就下課了,轉為太子賓客,進爵縣伯,累遷吏部侍郎。

不久,他再次擔任襄州刺史,政績聞名天下,很快又被代任回京,仍為太子賓客。

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復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玄宗親自題其碑“有唐忠孝韓長山之墓”,諡號“文”。

有兩個人在石峴山為他立碑——其中一個是他的故吏盧僎,而另一個,則是襄州本地人——著名詩人孟浩然。

他是敢言的直臣,卻差點毀了開元賢相姚崇的滅蝗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