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子產爭承”與“韓宣子索環”——子產始終站在鄭國的立場來思考

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一般而言強大的諸侯國,對弱小的諸侯國的勒索和要求,都是無止境的。弱小的諸侯國因為自身力量不足,所以經常隱忍退讓、忍氣吞聲。可是鄭國的子產卻不一樣,他利用“平丘會盟”的機會,提出了問題,並且據理力爭。這就是值得一提的“子產爭承”一事。

《左傳》雲:“子產爭承,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修盟,存小國也。貢獻無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將在今矣。」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

“子產爭承”與“韓宣子索環”——子產始終站在鄭國的立場來思考

《春秋左氏傳》

實際上,“貢賦”最早是上繳給周天子的。我們可以從子產一開始把從前天子制定“貢賦”的規則——次序和輕重,這兩項所提出的說明中見出端倪。

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諸侯們對周王室有提供“貢賦”的義務。然而,周天子勢力漸漸式微之後,“貢賦”就成為諸侯眼中的肥肉——有能力者得之。

《左傳》雲:“於時天子衰微,政在霸主,霸主量國大小,責其貢賦。”

剛開始的時候,霸主們尚不敢強迫諸侯們向自己負責“貢賦”,頂多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形勢漸漸開始發生轉變,霸主們開始明目張膽地向諸侯索取“貢賦”。

“子產爭承”與“韓宣子索環”——子產始終站在鄭國的立場來思考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劇照

本來按照周朝的制度,“貢賦”的輕重,是依據“位尊”來排定的,根據《尚書》所言——“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採、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可以得出結論——排序為侯、甸、男。

其實,“甸”級的諸侯,其性質本就是代替周王室暫時管理土地的,他們無需負擔軍事方面的任務。也就是說,對於“甸”級諸侯來說,正因為軍事要求相對低,所得的大部分都需要提供給王室,以備王室之軍事支出,所以他們雖然職位低,但是仍舊要承擔很重的“貢賦”。

我們都知道,鄭伯的地位只是“男”而已,晉國卻要依據“侯”和“甸”的標準來繳納“貢賦”,難怪子產會大喊不公;而且鄭國只是個小國而已,它同時要應付晉、楚兩個霸主,負擔實在是太沉重了。所以,子產希望能建立一個新的制度,否則小國供應不及,遲早會因此而亡國。

子產抬頭挺胸地抗議不平等待遇,讓同行的子大叔捏了一把冷汗,並且責怪他:“諸侯若討,其可瀆乎?”然而,子產不愧是一位膽識十足的人,他早就看出“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況且“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子產當然要據理力爭,否則會更讓人看不起。而事實也證明,子產這樣做是對的,如果當時示人以弱,則後患無窮矣!

“子產爭承”與“韓宣子索環”——子產始終站在鄭國的立場來思考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國戰車劇照

“韓宣子索環”,就是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宣子有一隻玉鐲,落在鄭國商人的手上,因此他前來鄭國討取。子產以“非官府之守器”的理由加以拒絕,然而,子大叔、子羽卻認為韓宣子所求的不多,並且他又是如此重要的人物,應該巴結好他才對,要是有人因此從中說些挑撥離間的話,而惹惱了他,將後悔不及。何必因為愛惜一隻玉環,而得罪大國呢?

殊不知,子產之謀可謂深謀遠慮。《左傳》雲:“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

晉國是大國,如果小國事事對其有求必應,那將使得大國的欲求貪得無厭,一定會逐漸超出鄭國的供給能力;針對“韓宣子索環”一事,無論是給他,還是拒絕他,得罪他的程度其實都會更大。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守立場“以禮斥之”,這麼做並非是對晉國有二心,而是為長遠之計來著想。如果鄭國一味地去倒貼晉國,那麼鄭國就會成為他們的邊境城市,以致失去國家的主導性。更何況韓宣子是奉命出使的,結果卻來索取玉環,這豈不是太過貪婪了嗎?

“子產爭承”與“韓宣子索環”——子產始終站在鄭國的立場來思考

春秋時期出使

我們想一想,因為一隻玉環,而引起兩種罪過——其一是讓鄭國失去國家地位,其二是讓韓宣子成為一個貪婪的人,有必要這麼做嗎?

子產的話,的的確確是很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子產始終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他絕不會讓國家的尊嚴受到傷害。

子產用優美的外交辭令去應對,以求成功達成目標。子產的堅持,最終讓韓宣子不敢再強求,只好轉向商人低價購買。而商人不甘心來告狀,子產又以鄭國的立國盟誓,講出了一番大道理,奉勸韓宣子如果為了得玉而在諸侯之中失去信譽,那麼必然會因小失大,最終勸得“韓子辭玉”,使得鄭國在“韓宣子索環”這件事上,能有一個相對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