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煙雨戰國之一:勾踐滅吳

煙雨戰國之一:勾踐滅吳

越國始封之地在今天浙江紹興一帶,越國始封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越國遠離中原文化,最初並不被中原諸侯重視,也與吳國相安無事,直到兩國被捲入“代理人戰爭”。

吳國始封之地在今天江蘇無錫,始封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泰伯)。周文王的父親周太王想立三兒子季歷為嗣子,季歷的大哥泰伯就與二哥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史稱“泰伯奔吳”。季歷就是周文王的父親,奠定了周王朝的基礎。

越國和吳國本想好好做鄰居,卻被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引入生死之戰。這場“大國爭霸”就是影響著春秋中後期兩百年曆史的“晉楚爭霸”。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擊敗了宋襄公開始稱霸中原,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國大將子玉的軍隊成為新一代中原霸主,此後近兩個世紀裡一直是晉國與楚國發生爭霸戰爭。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擊敗晉國大將荀林父救援鄭國的大軍,再次成為中原霸主。鑑於楚國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公元前584年晉國採取楚國降將大夫申公巫臣的建議,派遣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並派出成建制的軍隊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

吳國成了晉國的“代理人”,在晉國的幫助下迅速發展起來,甚至接納大批的楚國逃往人士,終於成了楚國後方嚴重的威脅,使得楚國首尾不能兼顧,也就不能集中力量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楚國大將伍子胥出奔吳國後,更是把吳國推上了發展的巔峰。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幫助下繼位,不斷對楚國展開軍事打擊,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首都,“超級大國”楚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險。

楚國要破解晉國的“代理人戰爭”,最好的方式也是“代理人戰爭”,於是楚國就扶植吳國身邊的越國來牽制吳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元前544年吳國曾與越國爆發邊境戰爭,越國的俘虜刺殺吳王餘祭,這就成為後來吳越爭霸的禍根。在吳國大軍西征楚國時,楚國也就挑撥越國趁虛而入進攻吳國。

吳國入侵越國、吳王餘祭遇刺身亡已經過去了40年,為何此時越國早不出兵晚不出兵,偏要在吳國主力西征楚國的公元前505年出兵進攻吳國?其實“世仇”只是藉口,關鍵是楚國在背後的支援與鼓動,於是晉楚爭霸就一變為吳楚爭霸,再變為吳越爭霸。楚昭王甚至迎娶了越王勾踐的女兒越姬,後來越姬之子楚惠王其實就是楚越聯姻的產物。吳國與越國只是晉國、楚國的兩個“棋子”,一場“代理人戰爭”終於在吳國與越國這兩個“友好鄰邦”之間爆發。

公元前496年,吳國出兵進攻越國,在檇李(今浙江嘉興)被越國人用死囚陣前自殺的心理戰術迷惑,很快被越軍偷襲擊敗,吳王闔閭腳拇指被越軍擊傷,軍隊退卻七里。吳王闔閭傷重而死,臨終命立太子夫差為王,對夫差說“你能忘記句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不敢)。吳王闔閭戰傷而死,直接導致吳越矛盾從“代理人戰爭”的“有限戰爭”升格為“復仇之戰”的“生死戰爭”。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帶領楚國逃亡將領伯嚭嚴格訓練的復仇之師進攻越國,在夫椒(今為無錫太湖馬山)擊敗越軍主力,終於報了檇李失敗之仇。越王勾踐只得帶五千殘兵躲進會稽山,派出大夫文種透過吳國太宰伯嚭請求媾和,願以越國作為吳國的奴僕之國。伍子胥勸吳王夫差趁機滅亡越國,斬草除根。吳王夫差卻聽從伯嚭的建議接受越王勾踐臣服。兩國訂立和平盟約後,吳國從越國撤軍。越王勾踐尋訪美女西施、鄭旦等人送給吳王夫差,供其享樂。“溫柔鄉是英雄冢”,吳王夫差也逐漸忘記了身邊的越國。

值得一提的是吳王吳王闔閭的老臣伍子胥,吳王夫差的心腹伯嚭,越國的大夫文種、范蠡,都是楚國逃亡吳越之地的舊臣。這一場吳越爭霸,本質上不過是幾位楚國流亡貴族藉助兩個國家軍隊進行的一場“楚臣內戰”。無論是吳國還是越國,本土人才都無法與這些楚國流亡貴族相比,這也說明吳越兩國綜合國力還是遠不如楚國與晉國,可惜吳王與越王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實國力。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范蠡主政富國強兵。范蠡發揮自己縱橫家的外交天才能力,鼓動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國、齊國爭奪中原霸主。這一則避免了吳國西征威脅楚國,二則讓吳國主力遠征在外無暇顧及身後的越國。如果說伍子胥、伯嚭流亡吳國是為了削弱楚國報私仇,那麼文種、范蠡逃亡越國則是扮演著楚國“臥底”角色,幫助楚國削弱吳國、晉國、齊國這些勁敵。勾踐則臥薪嚐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煙雨戰國之一:勾踐滅吳

公元前489年,吳王夫差不顧老臣伍子胥的勸諫出兵北上進攻齊國,在艾陵(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大破齊兵。兵至繒邑(在山東蘭陵縣向城鎮),召見魯哀公並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貢列舉周禮來勸說太宰嚭,吳王才停止。於是吳王留下來掠取齊、魯兩國南疆土地。公元前487年吳王夫差進攻魯國,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又兩次進攻齊國。

越王勾踐當然樂於吳國頻繁北爭霸中原,一則可以避免吳國“惦記”越國,從而為越國的發展爭取更多的喘息機會;二則可以鼓動吳國長期征戰消耗國力。勾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吳王夫差,獻上豐厚貢禮。吳王竟然被越國的厚禮迷惑,還嫌老臣伍子胥動輒勸諫礙事,竟然在公元前584年賜死伍子胥。吳王夫差聽說齊國大夫鮑氏殺死齊悼公,率軍從海上進攻齊國。齊國畢竟是大國,擊敗了吳國軍隊,吳王夫差這才撤軍回國。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吳軍主力北上黃池(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與晉定公會盟。黃池之會是吳國霸業的巔峰,也是吳國霸業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晉國大力扶植吳國牽制楚國,竟然導致吳國擊敗楚國後反噬晉國。吳國竟然不自量力去挑戰自己的“老金主”晉國,真不擔心下次楚國東征自己孤零零面對楚國的打擊嗎?

當吳王夫差帶走幾乎全部精銳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切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擒殺吳國太子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訊息,夫差擔心信使洩密竟然誅殺了7批信使封鎖訊息,急著與晉國會盟,只好允許晉定公先歃血為主盟。等到吳王夫差率軍回到吳國,卻國內空虛元氣大傷,只好就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從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到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向越國求和,兩國“攻守易形”了。

吳王夫差也是奇怪,不趁著吳軍剛剛參加黃池之會士氣正旺,不趁著返回吳國後看到越軍洗劫國都滿目瘡痍激起吳軍復仇怒火,不立即出兵進攻越國,卻與越國講和白白浪費4年時間,難道不清楚“氣可鼓不可洩”?此時吳軍還有一戰之力,可以憑藉軍事力量速戰速決彌補後勤保障不足的劣勢,等到4年後即公元公元前478年越國準備充足發起進攻,吳國就更加抵抗不住了。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踐再次討伐吳國,歷史從春秋時代跨入戰國時代。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軍向吳王夫差發起最後總攻,吳王夫差向越王勾踐求和,勾踐賜給他甬東百戶封地,夫差不願接受而自盡,臨終後悔不聽伍子胥之言。夫差終於從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變成戰國時期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君。

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越王勾踐成了戰國時期第一位霸主,但越國的霸業曇花一現,如同春秋早期的鄭莊公。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逼走了功臣范蠡,誅殺了功臣文種,越國的霸業因為越王勾踐的“小格局”極盛而衰。越王勾踐以為滅掉了吳國就萬事大吉,以為能夠與楚國、宋國、魯國妥協就天下安定,就可以關起門來“兔死狗烹”。他眼中只有吳越之地這“一畝三分地”,而沒有看到身邊的楚國與遠方的晉國,那才是“百年霸主”。若干年後,越國終於被不遠處的楚國滅亡,吳越之地變成楚國山河。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越王勾踐如果滅亡吳國後繼續重用范蠡、文種等功臣,團結一致消化吳國廣闊地域,誰說越國不會取代楚國成為南方霸主?

煙雨戰國之一:勾踐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