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胡言

字數:4062,閱讀時間:約12分鐘

編者按: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手一直以來都是戰場上的主角之一。這種兵種的弱點也一目瞭然,因為主要依靠弓箭輸出殺傷敵人,所以在面對騎兵乃至步兵的衝擊時,弓箭手的小身板顯得異常孱弱。比如電影《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就是依靠蘇格蘭貴族騎兵貼臉的打法把沒有其他兵種保護的英格蘭長弓兵按在地上摩擦。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將領會帶領一支純弓箭部隊就和敵人展開會戰的。不過,北宋時期西北戰場上,宋朝軍隊就經常依賴一支“緣邊弓箭手”的部隊來抵抗西夏,這支弓箭手部隊平日裡除了有屯田、巡邊以及築城任務外,甚至在宋夏戰爭中,還會被部署在戰場一線充作先鋒。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電影中被主角錘爆的英格蘭長弓兵

我們先來普及一個小知識,我國古代對於一些兵種的叫法和我們如今的習慣性稱呼並不完全一樣,比如“輕騎”一詞,聽上去像是“輕騎兵”的簡稱,但有時候它其實代指不配輜重,只攜隨身乾糧的騎兵部隊。宋朝“弓箭手”“弓手”之類的說法就更亂了,“弓手”並非“弓箭手”的簡稱,而是隸屬地方的基層治安武裝力量,定位有點像現在的警察。至於弓箭手,則分為兩類,一類是代指手持弓箭計程車兵,而另一類則是今天的主角:隸屬北宋鄉兵系統的西北土兵部隊,即一些資料裡稱的緣邊弓箭手。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緣邊弓箭手雖然名字裡帶有“弓箭手”三個字,但實際上,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俱皆自給‘’,和大宋禁軍部隊整齊劃一的制式裝備完全不一樣,所以弓箭手們除了配有弓箭外,往往還會根據自己的財力和習慣為自己準備趁手的武器。另外,北宋缺馬,但西北邊陲卻靠近養馬地,得益於這一條件,緣邊弓箭手中有將近四成計程車兵會配備馬匹。因此,雖然名為弓箭手,但這支部隊的近身戰鬥力可一點不比普通的禁軍弱。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弓箭手編制始創於北宋真宗景德二年。曾經大破西夏李繼遷的北宋名將曹瑋,上書向真宗建議,“以弓箭手皆土人,習障塞蹊隧,曉羌語,耐寒苦,有警可參正兵為前鋒”。他認為,邊境地區的土著居民慣於當地苦寒,又通曉當地羌人胡人語言,再加上長期生活於此,對這裡地形地貌極為熟悉,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用來配合大宋禁軍作戰。為了籠絡這支力量,他建議朝廷“給以境內閒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斂,出兵而護作之”,就是說,除了給予當地土人田地用於耕作,永遠免除其田稅外,還要在春秋農忙時派出軍隊保護他們讓其免受西夏人的侵擾,和免稅田相比,後面這一點才最為關鍵。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當時西夏邊境線上,這些土著居民的生存環境並不算好,他們久居邊地,在文化、習俗上逐漸受到宋、夏兩邊的影響,一方面,他們諳習弓馬騎射之術,另一方面他們同樣透過耕作為生。可是,在兩國交戰時,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這些兩不隸屬的土人。西夏入侵時,他們在入境之處首先就會“誘黢熟戶、迫逐弓箭手”,這一是為了掠奪人口、財富,二是為了削弱北宋邊境軍力。而北宋邊軍對於這些土著同樣沒有多少好感。正因如此,編為弓箭手除了能夠免除田稅外,還能得到北宋軍隊的庇護。當然了,對宋朝而言,這同樣是毫不虧本的買賣,宋太宗自太平興國七年起,十幾年的征剿未能消滅李繼遷,反而導致北宋陝西等地人窮財盡。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高粱河車神趙光義

党項叛亂之所以剿不勝剿,除了党項本身佔據地利外,北宋特殊的兵制也是因素之一。《宋史》稱:“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徵戌,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這其中,廂軍多半是禁軍挑剩下的老弱兵卒,鄉兵士氣低迷,只在駐守本地時能奮起一戰。只有禁軍算是北宋軍隊中最核心的正規軍,可除部分屯駐在外,其餘禁軍都在北宋國度汴京駐防,這其實是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情況產生。可這也帶來了一個後果,這些駐紮京師的禁軍,按照祖宗之法是不能長期駐紮外地的,即使是少數屯駐在外的禁軍,也需要定期輪換他處,為的是“使不得久而生變”。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這樣的操作,雖然使得地方無法反抗中央,但負面效果也著實不小,最精銳的禁軍難以長期留駐,剿滅叛亂幾乎無從談起。更重要的是,所謂的“精銳禁軍”也只是跟各地的廂軍和鄉兵相比的,事實上,北宋禁軍戰鬥力的衰落自太宗時代就開始了。正因如此,在李繼遷叛亂時,北宋對其幾次征剿都是無功而返。不得已之下,對於西夏這個打不下又啃不動的石頭,朝廷只好選擇戰略防禦。可防禦和進攻不同,作為防守方,同樣需要一支部隊來應對可能的戰爭,更關鍵的是,要維持這支軍隊能夠長期駐紮,需要穩定的後勤補給。這問題就大條了,別看北宋能在京城屯駐幾十萬禁軍,這是依靠開封發達的水運交通線路來完成的,甚至可以說,宋朝之所以建都無天塹可守的開封,正是因為這裡才能長期駐紮幾十萬部隊來防備北方強敵南下。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因此,想要在西北邊地維持一支同樣數量級的禁軍部隊,則幾乎不可能,在過去,西北軍的補給是依靠所謂的“和糴”制度,即透過商人的轉運維繫這條運輸線。可即便如此,“千里饋糧”仍然使當地糧價極為敏感,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按照禁軍標準在當地屯駐大批士兵,整個西北的經濟都可能直接垮掉。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北宋汴梁漕運的發達有賴於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以及後周世宗柴榮對當地河渠的疏浚

而緣邊弓箭手的出現,則近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雖然不交田稅,但要承擔軍事任務,交的其實是“血賦”,後世的俄羅斯哥薩克其實就類似他們。首先,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這些弓箭手被編入軍隊後,能夠迅速補充西北軍戰力,西漢晁錯在主張“移民實邊”戰略時,曾稱“濱塞數千裡,田氓將百萬,徒患所以教養制駁未盡其方爾。”而北宋的情況與西漢極為類似,透過弓箭手製度,將原本散居西北各處的番漢邊民招募進軍隊,既可以防止邊民與軍隊矛盾衝突的加劇,同時這些人一旦有了田地,也將成為所謂的“有恆產者”,他們面對西夏人的侵略,所能爆發的戰鬥力是驚人的。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北宋的確是利用弓箭手田的這一性質,在宋夏邊境開始了“塔防流”的新打法。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當時宋軍在邊境修築的軍事建築主要有三種,分別稱為“寨”、“堡”以及“崖巉”。“寨”和“堡”的名字雖然並不相同,但從史料分析來看,寨堡其實可以合稱,其中佔地大一些的寨,小一些的叫堡,其軍事地位和人員配置並沒有明顯的區別。稍微特殊點的是所謂的“崖巉”,這是一種建在險要地勢上的特殊寨堡,但由於遠比普通寨堡狹小,其軍事定位類似於長城烽火臺,主要是負責警戒和巡邏。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寨堡除了可以屯駐士兵防守外,它同時還是弓箭手耕地的核心。面對西夏騎兵的突襲,少量弓箭手即是弓馬嫻熟也很難取得上風。為了預防對方的襲擾,弓箭手往往都是在寨堡周圍開墾屯田,一旦遇到西夏來襲,他們可以第一時間跟自己的家人轉移到寨堡中尋求庇護。因此,在當時的記載中,這些寨堡也被稱為“護耕堡”。這些堡寨可不僅僅是防禦用的,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當時宋朝玩的最六的套路就是一步步把堡寨往西夏腹地延伸:“漸移堡鋪,向外把截,則不煩深入而拓地日廣。並可以招置漢、蕃弓箭手承佃”。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於是,當時的西北地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戰爭生態迴圈:由於西夏人侵襲,當地土人紛紛編入弓箭手尋求庇護,宋軍因此能在當地堡寨穩住陣腳。人手充裕後,則又開始繼續修寨建堡,繼續往西夏人的臉上捅。這又進一步激怒西夏,開始在堡寨地區劫掠襲擾,繼而進一步迫使邊民入籍抵抗……更讓人大呼內行的是,有時候就連這些堡寨,都不是宋朝人自己修的。時任陝西宣撫使的韓琦曾經上書反對當地官員調遣鎮戎軍士兵和弓箭手修築水洛寨的事。從其上下文看,這寨子顯然已經修好了。可說到一半,他話鋒一轉,又建議派他們第二年春天“增築所居城堡”,認為這樣一來他們“必自無辭”。這樣的操作,堪稱“白嫖”典範。當然了,這也可以理解,朝廷又不是慈善家,能夠動用一些閒置勞動力,幹嘛還要再抽調當地民夫?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寨堡修建完成後,北宋的塔防流才算正式成型。照理說,這些弓箭手們除了春秋季耕作外,剩餘的大部分時間依舊應該聽從朝廷調遣,可實際上,因為耕作和駐地本就為一地,所以除了日常的巡邏示警任務外,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弓箭手“雖名應募,實不離家”。這樣一來,屯駐了弓箭手的堡寨,就成了西北邊境地區一座座戰略節點,西夏小股部隊到來很容易被這些悍卒吞掉,拿了人頭領賞,而大軍壓境時,又難以短期內啃下堡寨,種種掣肘下,宋夏的戰略平衡開始發生了轉移。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弓箭手製度帶來的變化,還不止於此。這些士兵半兵半農,除了戰時為兵外,平日裡則以屯田為主。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弓箭手入編後,朝廷會“給田二頃,有馬者加五十畝”,如果單從面積來看,這是隋唐均田制待遇的兩到三倍以上。這是因為這塊田基本上算是朝廷給弓箭手的安家費。一般來說,一到兩戶人家出一名弓箭手就足夠所有勞力耕作了,一人當兵全家免稅,這種優惠力度著實不小。正因為這樣,有弓箭手入編的家庭,除了供給自己的日常所需外,還能剩餘大量糧食用於交換。原本只能運輸糧食販賣至邊地的商人,開始有了新的商路,他們從內地運輸大量價值更高、更容易販運的日用商品來此交易,和邊民換取糧食,再把糧食交至軍隊換來“茶引”之類的市場硬通貨,這就是所謂的“博糴”。自此,原先千里饋糧的和糴被博糴取代,而西北軍隊糧荒的問題,也開始得到了緩解。

不交田稅交血賦,堪稱北宋版哥薩克的弓箭手,如何差點逼死西夏?

從戰場搏殺到巡邏示警,從修寨築堡到屯田供糧,西北緣邊弓箭手這支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民兵力量,就這樣逐漸嵌入到北宋西北駐軍的軍事系統之中,這支武裝力量直到北宋滅亡前夕,都還發揮著它的作用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