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諸葛亮與司馬懿,為何都在邊境處屯田?這背後大有深意

縱觀三國曆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是諸侯混戰時期,各種名將、謀士層出不窮,令人大開眼界;中期是三國鼎立時期,看曹劉孫三家合縱連橫、翻雲覆雨;後期則看諸葛亮與司馬懿,以及他們的繼任者鄧艾、郭淮與姜維之間的交戰。

諸葛亮與司馬懿,為何都在邊境處屯田?這背後大有深意

而放眼三國中後期,則有一個現象頗為有趣:作為彼此之間的老對手,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某些方面上還存在著一致性。比如說屯田戰略,二人的思想高度一致,因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屯田區域放置在了邊境之地。

《三國志·呂蒙傳》提到過一件事,當初曹操在許下屯田,取得了不小進展,每年可“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大手一揮,令江淮一帶的富饒之地,都紛紛設定屯田,比如廬江郡,曹操便多次委派人負責屯田事宜。

諸葛亮與司馬懿,為何都在邊境處屯田?這背後大有深意

只可惜,廬江郡後來遭到呂蒙進攻,其耕作的糧食也被江東給盡數掠奪。由此可見,在邊境地帶推行屯田,是頗有風險的。一個不留神,便有可能被敵軍侵擾。

令人意外的是,司馬懿與諸葛亮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在執政期間,都曾在邊境之地大肆推行屯田戰略。不妨先看看他們是如何做的:

曹魏是推行屯田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國家,但位於邊境之處的屯田區域,主要有兩個最為重要,而且都是鄧艾負責的:

一個是淮南屯田區。據《晉書·食貨志》記載:“(鄧艾)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池水四百條裡,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淮南流域,位於江淮地區北部,此地與東吳不過一線之隔。後來東吳數次進軍,也都是從這個方向進攻。而負責屯田計程車兵,不僅要負擔起守衛曹魏東線的重任,還要在閒時參與良田的開墾工作。

另一個是隴右屯田區域。鄧艾曾在此守禦曹魏西線,並在隴右一帶大力推行屯田,並身先士卒,得到軍中眾多將士愛戴。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後來北伐,便是直接奔著隴右地區而去的。可見隴右地區的屯田,也時常有被侵擾的可能。

蜀國的屯田計劃比曹魏晚了十幾年,具體大規模興起之時,還是諸葛亮在漢中時期的屯田。這也頗令人費解,畢竟漢中乃是蜀地的堅固壁壘,也是蜀國與魏國經常交戰之地。更奇葩的是,諸葛亮設定的部分屯田區,還越過漢中,稍微蔓延到了魏國境內。

如果司馬懿或諸葛亮只有一人這麼做,倒也容易理解,畢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蹊蹺的是,這兩位三國時代最頂尖的戰略家,都不約而同選擇這般,那就意味著邊境屯田計劃,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結合當時局勢,不妨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

首先,邊境之地的土地,大多都很肥沃。從上述屯田區域來看,基本都是東漢時期頗為著名的高產之地。漢末亂局以來,這些地區飽受戰火侵襲,導致大量農民紛紛出走,這使得不少田地處於荒廢狀態。再加上數十年未耕,土地肥力積蓄良多,因此在這裡耕種,其收穫要遠大於後方耕田。

其次,邊境屯田是嚴格意義上的軍屯。即所有參與屯田計程車兵,都來自邊境戍卒。前文說曹操在廬江郡命人屯田,反遭呂蒙劫掠,但需要指出的是,廬江郡的屯田模式,畢竟只是民屯,他們的戰鬥力也不高。而反觀邊境屯田,都是長期處在前線的軍士參與,他們的戰鬥力極為強悍,即極大可能效能防止敵軍侵擾。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邊境之地屯田,能有效減少國家的運輸資源。在當時,糧草的運輸問題極為重要。《三國志·鄧艾傳》記載:“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舉個例子,諸葛亮率軍伐魏,號稱帶有一萬兵馬。但事實上,他的確帶了一萬人不假,只是這其中,有五千人只負責押運糧草,而無法參與正面作戰。後來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便是希望儘可能解決糧草的運輸問題。

而在邊境之地屯田,不僅能有效釋放運糧過程中的大多數人力資源,還能將此地打造成一個堅不可摧的戰爭壁壘。試想一下,一個完全能自給自足的軍事基本,不但能起到很好的防禦功效,更能不拖累本國的資源,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麼來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眼光的確極為高明,他們也不愧是三國後期唯二的兩位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