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在中國地圖上,黃河與洛水分割出一塊類似三角形的地帶,此處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聯絡關中平原和河東地區的咽喉要地。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土地被稱為“河西地區”。秦國征服西戎之後,若想與六國爭利,必須奪得河西地區。三晉分家之後,魏國壓縮在河東地區,亟需拓展生存空間。秦魏兩國為了河西地區,在三百多年中大打出手。在這些屍積如山、血流漂杵的戰爭中,尤以秦惠公發動的陰晉之戰最為慘烈。

在《吳子 勵士 第六》中有這樣兩段文字: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

區區52個字,記錄了戰爭的經過。然而在《史記》及其它史料中,均未提及此事,令人疑惑不解。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李悝(lǐ kuī)(前455—前395年),魏國安邑人_圖

當時,魏國經過李悝變法,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魏文侯又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使得魏軍的戰鬥力大幅提升。公元前409年,魏文侯認為時機成熟,任命吳起為大將,展開了軍事行動,目標直指河西地區。魏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等城池。公元前408年,魏軍兵鋒直指鄭(今陝西省華縣),秦軍難以匹敵,西渡洛水,沿河修築防線,並築起重泉城(今陝西蒲城縣東南)作為戰略支撐。至此,魏軍盡佔河西地區。魏文侯設立西河郡,在國相翟璜的推薦下,吳起擔任西河郡首任郡守。

秦國不甘心失敗,多次組織軍隊反撲,均遭失敗。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急於收復河西地區,他組織了50萬大軍,計劃畢其功於一役。按照秦國規定,年滿16歲的男子,就要進行兵役登記,直到60歲才能退役。服役期限為一年。國君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隨時徵召適齡男子入伍參戰。這意味著每個秦國男子,既是農民,也是戰士。秦軍大隊人馬渡過洛水,向河西地區進軍,大戰一觸即發。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魏武卒_圖

秦軍直撲戰略要地陰晉(今陝西華陰縣東)。此地扼守東西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秦軍此次志在必得。在箭弩的掩護下,城外大批秦軍使用各種攻城器械,對陰晉發動潮水般的攻勢。城內的魏軍一邊冒著雨點般的箭弩,一邊憑城抵抗,頑強支撐,固守待援。大風瀟瀟,征塵滾滾,戰死的秦軍在城牆下壘成了堆,陰晉依然在魏軍的控制之下。

魏國手中有兩張王牌。一是堅固的城池,它為魏軍提供了居高臨下的進攻優勢,同時,消耗了秦軍計程車氣和體力。二是一支駐守在西河郡,名為“魏武卒”的重灌步兵部隊。這是吳起的軍事改革的重要成果。

“武卒”的選拔條件相當苛刻,據《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入選“武卒”計程車兵必須戴著頭盔,身著保護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劍,攜帶強弩和50支箭,以及三天口糧,在半天之內急行軍一百里後,能迅速投入戰爭。按照這一標準,“武卒”的體力和技戰術能力,相當於戰國時期的“海豹突擊隊”。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人_圖

吳起明白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必須依靠頑強不屈的意志力。吳起擔任西河郡守後,開始“花式”激勵,想方設法提升軍隊士氣。首先,激勵士兵榮譽感。在慶功宴上,按功勞高低安排座次。特等功坐前排,使用高檔餐具,品嚐豬、牛、羊肉。二等功坐中排,餐具和食物比前排略次。沒有功勞的坐後排,餐具和伙食是最差的。其次,犒勞士兵家屬。宴會後,對士兵家屬論功行賞,使家屬有認同感。最後,撫卹死難軍屬。派專人撫卹戰爭中死難的軍屬,使軍屬有歸屬感。吳起採取這些措施,一用就是三年。

秦軍大舉進攻的訊息,迅速傳遍河西地區。魏軍士兵聽聞,自覺穿戴盔甲,主動要求參戰。吳起向魏武侯提出,帶領五萬沒有立過戰功計程車兵出征。武侯點頭應允,並以500乘戰車和3000名騎兵助戰。在出戰的前一天,吳起釋出了動員令:“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起的話說得很明白,不論車兵、步兵,還是騎兵,如果沒有相應的繳獲,打勝了也不能算是立功。

動員令一出,士兵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迫切地希望儘快投入戰鬥。第二天,經過急行軍的魏武卒趕到陰晉城下,擺開陣勢,與十倍於已的秦軍展開對壘。在吳起的激勵下,魏武卒士氣高昂,精神飽滿,使盡渾身解數,反覆數次擊穿秦軍軍陣。魏武卒的表現,猶如“王炸”,造成對方重大傷亡。與有生力量消失的,還有秦軍計程車氣,人數的優勢並沒有帶來勝利,秦軍毫無招架之力,原以為勝券在握的戰爭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最終,秦軍望城興嘆,狼狽撤退。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春秋戰國_圖

細細分析秦軍失敗原因其實很簡單,軍隊的建設在於質量,而不是數量。秦軍雖有50萬之眾,其實不過是經過簡單軍事訓練的“武裝農民”。商鞅變法前,秦國還沒有實行軍功爵位制,士兵參加戰爭的積極性不高,士氣普遍低落。質量與意志的差距,是秦軍失敗的根源。

反觀魏軍,軍隊建設比秦軍更勝一籌。吳起對士兵在精神和物質的激勵,是相當成功的。此外,魏軍的裝備遠比秦軍完善。魏軍的強弩有12石(1石相當於30公斤)拉力,射程遠,威力大,準確率高。魏軍可以在秦軍箭弩的射程之外,進行遠距離射擊。加上中距離搏殺的長戟和近身搏鬥的鐵劍,可以說魏軍是技術出色的全能戰士。

相比魏軍,戰爭失利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公元前387年,秦惠公抱憾而終,留下年僅兩歲的秦出子,擔任秦國新君。不料兩年後,秦國發生宮廷政變,秦出公被殺。秦獻公成為新一任秦君。陰晉之戰的失利,以及國內政局的不穩定,使“諸侯卑秦”,可以說成為了秦國存與亡的關鍵時刻。此時秦獻公韜光養晦,積極改革,為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秦國的崛起,始於陰晉之戰。真是敗也陰晉,成也陰晉啊!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敗於五萬魏軍,為什麼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商鞅變法_圖

最後,還有一個謎題沒有揭曉。為什麼正史沒有記錄陰晉之戰?

秦國一直以陰晉之戰為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以鐵腕手段進行焚書坑儒,很有可能在焚書過程中,將與陰晉之戰有關的文獻資料一同付之一炬。而《吳子》以其巨大的軍事研究價值,得以保留,流傳至今。這是一個大膽的推測,真相或許永遠不會浮出水面,如同秦國永遠不會被人遺忘一樣。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吳子》《荀子議兵篇》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