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自小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故事。故事中西周王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沉湎美色,寵愛國色天香的美人褒姒,以至於為此不惜廢除原配王后申後、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及其兒子為太子。

最終為博美人一笑不惜以點燃烽火、假傳軍情的方式戲弄諸侯,以博美人一笑,最終失信於諸侯而在犬戎入侵時遭到殺身滅國之禍。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小時候的我曾以為烽火戲諸侯僅僅只是狼來了故事的中國版,然而隨著我對那段歷史瞭解的深入,我才發現烽火戲諸侯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西周王權衰落的歷史事實與周王室、諸侯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

眾所周知,相較於秦代及秦以後的帝制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西周王朝實施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封邦建國”的“封建制度”,即分封制。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由於西周王朝建立之時,周王室佔有的土地實在太過遼闊,而當時的統治技術遠未達到能讓周王實現對如此廣闊的土地的完全控制的地步,再加之先秦時代的貴族政治傳統以及對商代內外服制度的繼承,周王室便將王畿(即周王室的直轄領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給宗室、功臣以及古帝王后裔,讓他們在西周王朝的土地上分邦裂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起初在宗法禮樂制度的約束下,諸侯國的實力相對弱小,而周王室佔有富庶的關中之地,手握強大的“六師”,因此周王室還可憑藉宗法親緣關係以及“六師”的武力威懾實現對諸侯國的間接控制。

到了西周中後期,隨著諸侯與周天子血緣關係的疏遠與諸侯國實力的增強,周王室的絕對權威就開始出現動搖。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周昭王、周穆王時期,西周王朝透過對周邊“蠻夷”以及不遵禮樂的諸侯國的戰爭為周王朝換來了一個暫時的安定局面,卻也幾乎葬送了“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並造成了巨大的國庫虧空。

到了周恭王時期,周王為恢復經濟生產、充實國庫,便採取了兩項飲鴆止渴的措施用以開源、節流。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其中“開源”即實行“土地改革”,將國有土地私有化、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以減輕國家的土地管理負擔並鼓勵貴族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最後由國家對私有土地進行徵稅以擴大周王室財源。

“節流”即削減周王軍隊的規模,發生戰爭時即利用周天子所親近信任的諸侯國軍隊代天子征伐。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上述兩項措施在短期內確實緩解了周王室的財政危機,然而土地的私有化突破了井田制對貴族佔有土地的限額,進而動搖了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在土地私有制下,諸侯國往往能透過開墾荒地來提高自身生產力實現富國強兵,最後對周王室構成威脅。

以利用諸侯代為征伐而天子自己裁軍的方式縮減開支更是無疑於自己放棄以往周王室透過“六師”對諸侯國形成的武力威懾,加速了西周王朝“禮崩樂壞”的歷史程序。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到了周厲王時代,西周王權的衰落已經使周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為重建周王室權威,周厲王採取了將山川湖澤收歸國有的“土地再國有化”政策,企圖透過剝奪貴族財源並收歸王室的措施來削弱貴族勢力,重拾王權。

然而周厲王的“再國有化”政策卻因推行過急過烈,引起了貴族的強烈不滿,並最終引發了國人(國人即西周時期的城郭居民,原是周族公社農民,雖同樣遭遇壓迫和剝削,但與貴族保持著某種血緣關係並擁有一定的參政權利並承擔兵役,本質上是貴族的附庸。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因而西周末期的國人暴動背後,必然存在貴族策動,從而造成大規模暴動。致使厲王不得不倉皇逃出鎬京,並於十四年後死於彘。

周厲王失敗後,周王室的權威更加一落千丈,到了烽火戲諸侯的主人公周幽王即位之後,周王室與諸侯的矛盾更加尖銳。周幽王廢申後並廢掉申後之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的主因並非沉湎於褒姒的美色而對原配妻子薄情寡義、拋棄原配妻子,相反背後涉及到了周王室與諸侯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如果周幽王不廢除申後及太子,待太子繼承西周王位之後,申國就可透過與太子的血緣關係實現對周王室的控制,從而導致西周王權的進一步衰微。後世明朝的皇帝、親王多娶平民及下層官員之女為後,公主也多嫁給平民駙馬也是出於防止出現類似東漢那樣的勳貴、文官集團透過血緣掌握權力、把持朝政的教訓。

然而周幽王廢申後後,不甘坐以待斃的申伯不惜聯合犬戎勢力進攻周王畿,最終導致周幽王的被殺以及西周的滅亡。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西周滅亡後,原太子姬宜臼在申國的支援下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因都城鎬京在遭遇犬戎入侵的兵燹之禍後殘破不堪,周平王便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到了“禮崩樂壞”、群雄並起的春秋戰國時代。

東遷後的周王室,也由此在事實上徹底喪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只得在春秋戰國諸侯國爭霸兼併戰爭的烽火之中日益困窘,直到最後亡於債臺高築的周赧王之手。

烽火戲諸侯背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歷史程序裡,從南征不歸的昭王、被暴動的國人逐出鎬京的厲王,再到亡國之君幽王,周王室曾無數次試圖重振王權,恢復周初的分封制下的禮樂宗法秩序,然而在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面前,他們終究還是失敗了。這既是他們個人的無奈,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胖虎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