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魏濟解密:三國鍾會和鄧艾謀反的真相

公元263年,西蜀大亂!

曹魏徵西將軍鄧艾孤軍行險,偷渡陰平,逼降江油,大破諸葛瞻,軍臨雒城下,劉禪遣使投誠,歷時四十三年的蜀漢亡國!

沒等鄧艾興奮的心情平復下來,就旋以謀反之罪,被檻車囚回,於途中遇害!鄧艾之事未息,與鄧艾一同受命伐蜀的鎮西將軍鍾會,緊繼其後,被控謀反,殞命成都。然而,鄧艾、鍾會真的謀反了嗎,真相到底如何呢?

魏濟解密:三國鍾會和鄧艾謀反的真相

一、韓信型軍事天才鄧艾

在古今六十四名將中,鄧艾赫然其列,然而他是靠什麼得以名列其中的呢,單單靠偷渡陰平嗎?顯然不是!事實上,鄧艾的軍事才能,完全不比漢初三傑的韓信差,而且同樣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型人物!

鄧艾,字士載,義陽人,與蜀漢魏延、鄧芝同郡。幼時喪父,與母相依,靠為地主放牛為生。同韓信一樣,雖貧賤,卻有大志,鄧艾年十二,讀東漢超級大名士陳寔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有感,遂自名範,字士則,後因族中有同者,便改成士載。素愛談論軍事,不同於趙括紙上談兵,他是每見高山大澤,便規度指畫軍營處所,常被人取笑,也不放心上。後得司馬懿看重,從此有了展現軍事才能的舞臺。

一是著《濟河論》,屯田淮南。諸葛亮死後,蜀兵不出,孫權開始刷存在,頻繁在邊境挑事,曹魏漸將軍事重點轉向淮南。鄧艾親自到淮南的陳國、項縣、壽春一帶實地考察,發現‘’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的問題,並提出“宜大開河渠,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的建議,並著《濟河論》詳細闡述這種思想,在司馬懿的高度認可下,事皆施行!自此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後淮南歷經三叛,仍兵強糧足,羊祜、杜預終以淮南而滅東吳,都是鄧艾打下的雄厚基礎。可以說,東吳的滅亡,有一半是鄧艾的功勞。

二是智鬥姜維,顯名關中。247年,蜀漢蔣琬死,姜維掌握了部分軍權,開始在邊境挑事。鄧艾也調到關中,擔任徵西將軍郭淮參謀,後升任南安太守。249年,姜維出擊西平,並蠱惑氐羌作亂。郭淮、鄧艾打退了姜維,郭淮想趁勢西擊羌人。鄧艾指出‘’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備不虞‘’,便駐守白水北岸。三日後,姜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和鄧艾對峙。鄧艾看破了姜維用意:‘’姜維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兵法來講,他應渡河來打我,可現在卻不搭浮橋。姜維之意,必是讓廖化拖住我,他自己好去襲取洮城。‘’洮城在白水北,離鄧艾六十里。鄧艾趁夜潛軍奔襲,先至據城,後姜維果來,見鄧艾已拒城而守,無奈退兵。

三是御邊長計,漸出羌胡。自東漢中後期,西北的羌人便常入寇,成為邊患。到曹魏時期,羌患未消,匈奴、鮮卑等也日漸強盛。鄧艾提出要“離國弱寇,分化其眾”,又陳‘’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後來西晉關中、隴西屢被氐、羌侵擾,江統於294年作了《徙戎論》,比鄧艾晚了50年左右。

四是料敵生死,堪比郭嘉。253年,諸葛恪再次大舉伐魏,兵圍合肥新城,兵敗而還,死傷慘重。鄧艾指出:‘’孫權剛死,東吳國內局勢不穩,諸葛恪新秉國政,不先安內,卻對外興兵,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其亡可待也。‘’後諸葛恪果被孫峻殺害。同時,鄧艾還提出了‘’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的軍事思想。

五是逢戰必勝,當世無對。毌丘儉作亂,派出大量使者,欲煽動其他人一起造反。鄧艾斬其使,兼道進軍,先佔了樂嘉城,文欽想來奪城,卻被擊敗於城下,逃奔東吳。同年,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來攻,諸葛誕命令鄧艾駐守肥陽,鄧艾認為肥陽與賊兵太遠,非要害之地,便移屯附亭,並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於黎漿拒戰,打敗了孫峻。255年司馬師死,姜維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鄧艾再臨關中,逼退姜維,解救狄道。後姜維於256、257、262三次北伐,均被鄧艾擊敗,鄧艾累功升至徵西將軍。

透過以上案例,我們有理由相信鄧艾的軍事才能,絕對是一流的,在戰略謀劃、戰術運用、戰役指揮三個層面上,都無可挑剔!他既為攻滅東吳打造了淮南這個進攻基地,後又親自攻滅了蜀漢,可以說只要有足夠的舞臺,他完全具備統一三國的軍事才能,所以我說他是可以比肩韓信的軍事天才。

魏濟解密:三國鍾會和鄧艾謀反的真相

二、頭號心腹鍾會

司馬昭有很多心腹之臣,如鍾會、裴秀、陳泰、賈充、荀勖、陳騫、羊祜、山濤、衛瓘等人,其中又以鍾會、裴秀為榜首,二人爭權奪利,很是合不來。裴秀是最早跟隨司馬昭的人,在鍾會為司馬師典知密事時,裴秀便已是司馬昭的體己人,先後擔任司馬昭的安東將軍、衛將軍司馬。那鍾會是憑藉什麼,又成為司馬昭的心腹,並能和裴秀分庭抗禮,而不落下風的呢?

一是家世顯赫,名重於世。鍾會是曹魏太傅鍾繇的幼子,而且是老來得子,會生於225年,鍾繇已74歲高齡。會少而聰慧,五歲喪父,幸好他的母親明於教訓,親自教導鍾會。鍾會也很是自強,讀書不倦,以夜續晝,待成年時,已成為身兼多門才數技藝,而又博學名理的大家,獲得了極大的聲譽。在東漢末年,有產生了“月旦評”這種互相標榜、兼有政治目的的文化沙龍,等到了曹魏正始(240-248)年間,社會上又產生了“聚眾交遊,品評人物,探討人生宇宙哲理”的風潮,繼而發展成了“玄學”的社會思潮。在這場思潮中,有很多弄潮兒,如老一輩的何晏、夏侯玄、鄧颺、李勝等,還有新生代鍾會、王弼、裴秀、嵇康、衛瓘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最早的正始名士之流!而在這些人中,有兩人因為身處權力核心、顯赫的身世和絕世才華,成為了這群名士的魁首,那就是夏侯玄和鍾會!正是鍾會的身份和名氣,決定了他無論投到誰的麾下,都不會屈居人下。

二是精煉策數,司馬元勳。在司馬師時代,鍾會便已是司馬家的心腹,被贊為王佐之才,多有謀劃之功。255年,毋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謀反,唯有鍾會、傅嘏、王肅力勸司馬師親征,司馬師引鍾會、傅嘏自隨,親舉大軍赴淮南,成功平定第二次淮南之亂。司馬師死後,魏主曹髦意欲奪回大權,下旨司馬昭駐守許昌、大軍由尚書傅嘏帶回,鍾會與傅嘏密謀,率大軍投靠司馬昭,使司馬昭順利接掌了權力,在司馬昭接替其兄的權力過程中,鍾會、傅嘏無疑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傅嘏隨即死去,鍾會便成了司馬昭最大的功臣。257年,司馬誕反,司馬昭攜皇帝統二十多萬大軍親征,鍾會再次隨行,並多有謀劃,成功平定第三次淮南之亂。此後,司馬昭對鍾會親待日隆,稱他為自己的張良。此時,魏主曹髦欲拉攏鍾會,先要提拔鍾會為太僕、又進爵陳侯,都被鍾會推辭不受,僅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將軍司馬昭府擔任記室。後來鍾會升遷司隸校尉,雖然鍾會在地方做官,但無論大事小事,司馬昭還是都要和他商量後才施行,可見倚靠之重。

到257年,在司馬師時代,便已成為司馬家重要盟友和謀臣的王肅、傅嘏,都已死去,老一輩人中只剩鍾會尚存,鍾會依靠自己的身世、名氣、才能、資歷、佐命之功,成為司馬昭的頭號謀臣,最依賴的心腹!

魏濟解密:三國鍾會和鄧艾謀反的真相

三、司馬昭伐蜀背景

到了公元258年,諸葛誕之亂平定後,司馬昭徹底坐穩了位置,完全掌控了權力,曹魏政權已是徒有虛名。

此時,司馬昭的黨羽覺得時機成熟,便仿效“曹操被勸進魏公、魏王”的舊事,開始逼魏主曹髦就範,曹髦無奈之下,只得於258年、260年兩次下召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但司馬昭都沒有接受。

公元261、262年,司馬昭突然謀劃伐蜀,更於262年將鍾會封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後又於263年夏正式伐蜀,於264年平定鄧艾、鍾會之亂,並被拜為相國、受封晉王、加加錫,於265年8月病逝。

司馬昭伐蜀的時機真的正確嗎?

據史書記載,司馬昭伐蜀的原因是:自平定淮南諸葛誕已來,六年沒有大的戰事,一直在積蓄力量,以消滅吳蜀。但伐吳花費太大,耗時太久,還容易發生瘟疫,不是上策。所以要先滅西蜀,蜀漢兵力不過九萬,留守成都及駐守地方需要四萬,剩下的不過五六萬人。只要將姜維堵在沓中,使不得東返,我們便可從駱谷,直襲漢中。蜀人如果依靠防守城池和險地,和我們對抗,他們的兵力就要分散、互相不能照應。我們用大部隊圍困住城池,派小部隊去堅壁清野,劍閣、關頭便不難攻破了。

對於司馬昭的這番言論,眾人都是什麼反應呢?唯有鍾會也認為蜀可取,共度地形,考論事勢。除了鍾會外,其他人都反對伐蜀,包括我們前文提到的逢戰必勝的軍事天才鄧艾,據史料記載,徵西將軍鄧艾屢陳異議、反對伐蜀,司馬昭很是憂慮,派主簿師纂擔任鄧艾司馬、並解勸他,鄧艾這才奉命。

在正常情況下,對於是否應該於公元263年伐蜀,司馬昭應該聽從誰的建議呢,是聽從鍾會呢,還是鄧艾呢?鍾會雖然很有才能,也很有計謀,但在軍事上,卻並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反觀鄧艾,卻是透過實戰驗證過的軍事天才。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面對這種情況,都會聽從鄧艾的意見,而不是鍾會的看法。所以,我說公元263年並不是伐蜀的正確時機。

司馬昭伐蜀,既然從軍事上講不通,那必然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因素,即軍事上不可伐,政治上卻必須伐!

回顧司馬昭最後幾年的人生,就能發現司馬昭人生最後階段的焦點是什麼,拜晉公、加九錫,不達目的,死不瞑目!

按照之前的慣例,這種事必須有個推讓的過程,即皇帝提拔你,你不能一下就同意,必須先推謝兩次,第三次才可以接受。和曹操、曹丕不同的是,司馬昭倒黴啊,他遇到的不是個軟蛋,而是個剛硬的刺頭!鍾會就曾評價曹髦,“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曹操、曹丕搞推讓,多說幾個月就完了,可看看可憐的司馬昭,從258年搞起,直到264年才搞成,足足搞了六年!

本來事情也不會拖這麼久,260年魏主曹髦已第二次下召封司馬昭晉公、加九錫,被司馬昭二次拒絕。按照之前的版本,趁熱打鐵,趕緊再來一次,大事就成了!

萬萬沒想到,曹髦卻是個寧折不彎的性子,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260年5月,被二次逼迫下召,而忍無可忍的曹髦拔劍升輦,帥殿中宿衛、僮僕數百擊戰鼓,出雲龍門,聲討司馬昭,途中與中護軍賈充狹路相逢,曹髦手劍奮擊,終被賈充部下以矛刺殺。

舉世譁然,朝野震動!

司馬昭數年苦功,轉瞬成空。慨嘆:‘’天下其謂我何!‘’

事已至此,如何善後?

司馬孚枕帝屍大哭,尚書僕射陳泰託故不來,餘者面面相覷,束手無策。司馬昭強請陳泰商議,陳泰言‘’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昭曰‘’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司馬昭終不允,只殺成濟兄弟,不久陳泰憂憤而死。

曹髦死後,司馬昭扶立曹奐為帝。曹奐繼位後,分別於260、261、263年進拜司馬昭相國,封晉公,增十郡,加九錫如初,因司馬昭固讓,乃止。

司馬昭是真的不想要相國、晉公、九錫嗎?不是,他是沒臉要。因司馬懿誅曹爽、司馬師擅廢立,司馬家的臉上一直不太光彩,所以司馬昭自繼承權力以來,便擺出周公的姿態,想洗刷掉家族的醜聞。豈料周公未成,卻成了弒君王莽。

司馬昭是要臉面的人,可不想成為被萬世唾罵的王莽,然而,怎麼才能挽回影響,進而順理成章的受封相國、晉公、加九錫呢?

不愧是頭號大謀士,鍾會想出了辦法,並深得司馬昭贊同,出兵西蜀,討伐劉禪,建功於外,受賞於內。

眾心腹齊聲反對!

司馬昭進一步闡釋,此次進兵,不求滅國,但求尺寸之功,稍有功績,便全師而退,可謂十拿九穩,必保萬全!

眾心腹搖頭:兵者,危道也,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君不見曹爽之事乎?

鄧艾反對:兵者,國之重器,豈可兒戲!

但司馬昭已無路可走,加之對鍾會的信賴,伐蜀之事遂定!

鍾會憑什麼敢提出這種主意?那就是他的傲嬌、自大!如果說鍾會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太驕傲了,他相信憑藉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和節奏,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來去如風,進退如影!

驕傲,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代價來得卻如此詭異!

四、功成身死

魏濟解密:三國鍾會和鄧艾謀反的真相

公元263年,曹魏大舉伐蜀,徵西將軍鄧艾出狄道向甘松、沓中拖住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向武街、陰平,切斷姜維後路,同鄧艾夾擊姜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戰役程序:

1。鄧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姜維聽聞鍾會大軍已入漢中,便主動退去。

2。諸葛緒到陰平,駐守橋頭,截住姜維退路。姜維假意繞諸葛緒後,諸葛緒聞之害怕,退兵三十里,姜維尋還,從橋頭過,甩開諸葛緒。姜維聽聞鍾會已破陽安關口,便匯合廖化、張翼、董厥退守劍閣。

3。劉禪漢中軍聞鍾會來襲,並不出擊,堅壁清野,退守還漢、樂二城,鍾會大軍順利到達漢中。鍾會令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分別圍住漢城、樂城後,親統大軍深入,攻破陽安關口,得庫藏積穀。姜維在陰平,欲增援陽安關口,聞其已破,便退守劍閣。鍾會追至劍閣,心情豪邁,親作檄文,勸降姜維,慘遭鄙視。

至此,戰爭第一階段結束,雙方進行相持階段!

那麼曹魏佔到便宜了嗎,取得決定性優勢了嗎?

沒有,到目前為止,曹魏的戰略目標全都失敗了。縱覽上文,曹魏大軍除了攻佔陽安關口外,再無收穫。而且,魏軍正漸失主動權,慢慢陷入困境,前有劍閣姜維攔路,後有漢中據點樂城守將王含、漢城守將蔣斌、黃金圍守將柳隱等固守,稍有不慎,便有傾覆之險。可以說,鍾會此次進兵,就像胡宗南進西北,完全是場武裝大遊行!

雖說戰略目標都失敗了,但預定的政治目標卻已實現,至少表面上,鍾會已經奪下了漢中,憑此大功,足可保證司馬昭實現他的相國、晉公夢了。

鍾會刀槍舞過了,筆桿子耍過了,攻了把劍閣不克,便準備班師回家了。

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認為蜀漢可伐的鐘會半途而廢,原認為蜀漢不可伐的鄧艾卻要伐到底了,誠邀雍州刺史諸葛緒一起,選拔精兵,走小路,襲取江由、綿竹,攻佔成都。

為什麼鄧艾臨時改了主意?

是因為此次伐蜀太過勞民傷財,而毫無建樹,心裡過意不去嗎?是在陰平抓到蜀軍俘虜,打探到小路或江油防守空虛的有利情報嗎?總之,沒有答案,但鄧艾出發了。

鍾會聽聞鄧艾的打算,輕蔑一笑,繼續退兵。

鄧艾偷渡陰平,迫降江油守將馬邈,斬殺諸葛瞻、張遵,攻陷雒縣,逼近成都,劉禪投降。

鍾會聽說後,大驚,大怒。

司馬昭聽說後,大喜,大憂!

1。鄧艾雖無反心,卻有反狀,死有餘辜。

鄧艾入成都後,因功拜為太尉,僅低於大將軍司馬昭,不由想起太傅司馬懿和太尉王凌之事。位高如此,尚不知戒懼,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官吏,除了授予蜀漢舊臣官職外,更任命手下師纂兼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各郡郡守。司馬昭指示監軍衛瓘提醒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鄧艾強言答辯,毫不退讓。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鄧艾已把自己的活路全堵死了,不用鍾會構陷,司馬昭也非誅殺他不可。

此外,鄧艾還做了件搞笑的事。他曾對蜀漢舊臣說:諸君幸虧遇到我,才能還保有性命和官職。若是遇到吳漢之徒,早就被殺光了。然而,鄧艾卻不知道,光武帝劉秀知道吳漢屠城後,卻大為放心,說道:吳漢屠城,蜀人就不會依附他,他就不能造反了。

吳漢以暴而安身,鄧艾以仁而殞命,惜哉!

2。鍾會無辜受戮,蒙冤千古。

聽聞鄧艾攻下成都,劉禪投降,鍾會不由大怒,他從沒想過、也接受不了鄧艾會在他的眼皮底下,立下不世功勳,將他踩在腳下。

不過,當他聽聞鄧艾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後,隨即轉怒為喜,因鄧艾承製專事,遂向司馬昭揭露鄧艾要謀反。

司馬昭隨即下詔書,將鄧艾關進囚車壓回,因怕鄧艾不從命,又令鍾會、監軍衛瓘一同進軍成都。

監軍衛瓘用司馬昭親筆寫的召書,宣喻鄧艾軍,艾軍皆放下了兵器,鄧艾被關進囚車壓回。

鍾會進了成都,得到司馬昭的書信,寫到:因擔心鄧艾不肯就範,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

鍾會蒙了,事情怎麼會怎樣!如果只是收服鄧艾,司馬昭知道我獨自就能辦了此事,何必如此大動干戈,依如今情況來看,這必是為我而來啊!

是坐以待命,還是奮起反抗?

鍾會久不決。

一場大亂,鍾會、姜維皆死於亂軍之中,監軍衛瓘派田續等追殺鄧艾,在綿竹以西相遇,斬之。

三國時綿竹城遺址,在今德陽市黃許鎮,距成都100多公里,開車僅需兩個小時,鄧艾的囚車呢,走到這需要幾天,十天怎麼也足夠了。

鍾會入成都不到十天,便被以謀反之罪誅殺!

事實上,鍾會根本就不具備謀反的條件,他自262年西赴關中任鎮西將軍、督軍事,263年便投入伐蜀戰爭。在他所統領的部隊中,根本就沒有屬於他的親信部隊,這是他和鄧艾嚴重不同的。在鄧艾被抓,鍾會入主成都這幾日中,成都形勢複雜。這裡既有姜維等蜀漢降軍,又有原鄧艾的部隊,還有監軍衛瓘的人馬,單單沒有鍾會的親信隊伍,在這種情況下搞謀反,無異於痴人說夢!

曾有人建議鍾會,依靠蜀兵,盡殺魏國將士。但直到最後時刻,鍾會也不能決定去實行,他只有等待,寄希望於司馬昭於回心轉意,放過自己。

鄧艾被殺是咎由自取,鍾會被害才是無辜受戮!

3。司馬昭一網打盡,永除後患。

263年,司馬昭52歲了,他漸感時日無多,而大業未成,不禁鬱鬱寡歡。

劉禪投降的訊息,傳到司馬昭耳中,他不禁大喜,隨即很是憂慮。

喜的是自己的相國、晉公有著落了,憂的是鄧艾、鍾會會不會謀反。

不久,鍾會、監軍衛瓘都報告鄧艾有反狀!

司馬昭與裴秀、荀勖等商量後,有了決斷,下召鍾會進成都,幫助衛瓘收押鄧艾。另下密召與衛瓘,相機除掉鍾會,當親率大軍坐鎮長安,以為後援。

司馬昭為何不能留下鍾會?

但因司馬昭感到命不久矣,一旦他死去,以鍾會滅蜀大功和能力,必然無人能制。鍾會於司馬家,已如司馬懿於曹魏,鍾會不除,司馬難安。

264年,司馬昭受拜相國,封晉王,加九錫。

265年8月,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