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在現代,我們已經遠離饑荒,對這個詞,感到陌生。桌上有飯食能吃飽,想吃到少有多少,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只是餐桌上看著普通的飯食,很多都來之不易。在享受它們的同時,要珍惜它們。因為有人曾為它們付出了很多,甚至不顧自身安危。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在古代,光靠糧食,產量不高。鬧饑荒是個常有的事情。古代鬧饑荒究竟要如何度過呢?他們吃糟糠,吃樹皮。我們現在沒錢吃飯,開玩笑講:“窮到吃土”。有種土叫觀音土,質純時看起來像麵粉。之所以叫觀音土,就是最後無路可走的時候,還有最後一點希望。還有人找螞蚱吃。如今的炸螞蚱是一道美食。當年發明吃法的人要不是餓極了,怎麼願意去嘗試吃蝗蟲。只要能活著,能果腹,土都能吃,更何況其它的。而提起饑荒,我就想起了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老先生。同樣是面對飢餓,在不同的時代,總有有不同的人為此做出貢獻。心繫天下百姓,憂國憂民。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陳振龍,古代歷史上做出偉大貢獻的一位儒人,自幼吟詩苦讀。和讀書人們一樣,期待著自己能夠金榜題名的一天。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或許考秀才是用光了運氣。後多次不中,厭倦了科舉,棄文從商——這個在古代被認為是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的行業。為了生計,他隨著其他商人一起,去菲律賓跑商。路過田地,看到田裡都種著一種沒見過的特殊農作物。和當地百姓瞭解到這是一種叫朱薯的農作物,後稱紅薯。這種農作物適應能力極強,對環境的要求不高。產量客觀,不止紅薯可以吃,紅薯葉子做出來也是一道美味佳餚。無毒無害,最主要的是吃一兩個就可以飽肚子,吃法多樣,生熟皆可,對懶得有花樣的人來講,也是十分的方便。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他先是驚喜,把這種農作物帶回大明多好。轉而又意識到,西班牙政府不允許將紅薯傳播出去。被發現就是死刑。他想起黎明百姓起早貪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養活一家。一旦雨水少一點,就開始在家裡擔驚受怕,生怕幾個月的披星戴月付諸於流水;想起大明年年因饑荒餓死的人不計其數,難民用盡各種方法,吃觀音土吃到最後因無法排便被活活撐死,甚至易子而食,依然無法維生。他決定要這麼做。冒著生命危險,為了百姓能夠更好的活。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要如何讓百姓們能吃到紅薯呢?他絞盡腦汁,考慮要怎麼把紅薯傳播回去,不被檢察官發現。同時偷偷觀察當地人如何種紅薯,悄悄打聽注意事項。認真記下,尋思著一定要把紅薯種活。終於在即將回去的時候,偷偷把紅薯藤和看起來顏色相近的繩子攪在一起,帶回大明種活,成功讓紅薯的種子長在了中國的土地上。他向當朝皇帝稟報了紅薯的相關事宜。饑荒一直都是困擾歷代皇帝的幾大難題之一。紅薯的作用使當朝皇帝十分高興,立即認同了紅薯的價值,並說要大力支援傳播紅薯,用它來作為饑荒來臨的儲備。紅薯因此傳播在中國的大江南北。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在紅薯傳播的那一年,災荒依舊,只是百姓們的田地裡十有七八都種了紅薯,提前儲備好紅薯,預備饑荒的到來。高產又管飽的紅薯,讓百姓們並沒有餓死多少。紅薯把無數人從餓死的邊緣拉回,拯救了無數生命,造福八方。也有無數個生命,因為紅薯的到來而降生。讓後續朝代的人口暴增。尤其是到了清朝,使清朝的人口暴增三億。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