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于成龍:清朝第一廉吏,45歲當官喜愛微服私訪,為官19年連升11級

清朝有那麼一位官員,曾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後,他的墓碑是由用瓷碗叩白灰鑄成,松香灌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此待遇的官員,寓意為“一世清官”,他便是清朝有名的于成龍。

于成龍生於1617年,享年67歲 ,字北溟,號于山,清朝山西永寧州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 )人。他不是少年天才,四十五歲才從仕,為官19年連升11級。

于成龍:清朝第一廉吏,45歲當官喜愛微服私訪,為官19年連升11級

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有著優秀的政績,卻秉持著廉潔刻苦的精神,受百姓愛戴,被帝皇讚譽。

1。名聲在外,初次入仕

于成龍在家鄉時就被鄉親所擁戴,名聲在外。據記載,明朝末年時賊寇蜂擁而起,鄉里的百姓就想用修築堡寨的方式抵禦防衛。

但是不巧修築堡寨的地方恰好在於成龍家的祖墳旁邊,有先生就提出這不利於於家風水,聽到這些話,于成龍笑著回答到:

若能保千家萬戶平安,獨對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輕,應當修築。意思是為了保護村裡大家的安全,只有自己的利益受損,那就是利大於弊。

于成龍:清朝第一廉吏,45歲當官喜愛微服私訪,為官19年連升11級

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于成龍心中的“舍小我為大家”的思想,能從大局著想,不在乎個人的一些小利益,體恤百姓的疾苦,這也將會在他從政十九年中體現出來。

于成龍官至清初的兩江總督,沒有顯赫的身世,也不是年少成名,他最開始的時候連鄉試都沒有透過,最厲害的是明朝崇禎年間考取的鄉試副榜貢生,這都不算是中舉。

到了清初年間,順治十八年,四十五歲的于成龍完成了在國子監的學習,就被派代了廣西任職,這也是他第一次當官。

他被派到的是廣西羅城縣當知縣,從他家中到羅城,六千餘里的行程。家中的親人,好友很是憂心,在他走之前是千叮嚀萬囑咐,他卻充滿鬥志,一心要服務人民。

他曾給友人的書信中說“某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天地良心四字擲地有聲,此後在他心中也不曾忘記。

2。 不忘初心,為民謀福

當時的羅城位於清朝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廣西也是南明被消滅後,清朝剛剛佔領的地區。

兵燹之後,滿目狼藉,民不聊生。史書記載羅城為“居萬山中,盛瘴癘”,是一個僅僅只有六戶人家的縣城,荒涼不已。

無城郭廨舍,在羅城中不但沒有官衙,甚至連城牆都沒有。

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于成龍也沒有抱怨,帶著隨從就在竹林中搭建幾個茅草屋作為官府,沒有升堂批文的地方就用土塊壘臺子來代替,一個大鍋和飯缽就是所有的炊具了。在這種條件下,于成龍對於公事也絕不懈怠。

于成龍以“召百姓從容問疾苦”的姿態,經常到鄉間瞭解民情,主動下田和當地的農民聊天,鼓勵百姓耕種,或者在樹下和百姓一起吃飯聊天。他沒有一點為官的架子,受到了當地百姓的信任與愛戴。

羅城中盜賊猖狂,一是由於當地貧苦,地理環境嚴峻,二是族群關係複雜。羅城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除了漢人之外還有瑤人等民族。民風彪悍,相互仇視,不少人據險為盜。

對此,于成龍宣傳各民族是為一家,勸誡居民,帶領團隊搗毀了盜賊老巢。還減免百姓賦稅,建學宮,設養濟院。

于成龍用時七年,把羅城改造成了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和耕地有所增長的地方。于成龍的成績也被其他官員認可,在總督考定獲得了“卓異”等級。他的事蹟傳到了康熙的耳中。

不久之後就升職了,到四川合州擔任知州。在他離開羅城的時候,人們十分不捨,滿城送行,泣送數百里。

明末清初,經歷了多年的戰亂,人口驟減,人民還揹負了沉重的賦稅,加上合州本就是貧瘠之地,這對於成龍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他上任之後,努力學習新制,對現存的一些陳舊無用制度進行了改革。

往年,知州上任後,合州的百姓應該向知府送魚,于成龍知道還存在這種不成文的規矩,毅然拒絕了。他體恤民情,向上級彙報了合州百姓的困苦生活,廢除了十幾個百姓義務負擔。

招攬百姓擴大耕地,幫百姓借耕牛和種子,滿一個月以後,合州人口增加。

兩年後,因於成龍的政績出色被調到湖廣黃州府同知,駐紮岐亭鎮。在此任職期間,黃州盜匪猖狂,無惡不作,甚至“白晝行劫”,百姓叫苦連天,官府對盜匪囂張的做法忍無可忍,但也無計可施。

于成龍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走村串巷,私下調查,制定了一系列打擊強盜的方案。

根據《清史稿》記載,他先是拉攏了一個叫彭百齡的強盜頭目,此人良心未泯,遂令“捕盜自贖”,再是直搗盜匪窩點。

有一個傳奇故事,他曾喬裝打扮混入了賊寇的老巢,成為了賊首張富戶的心腹,張富戶便讓于成龍跟隨自己手下外出打劫。

于成龍默默記下了各個強盜的樣貌,綽號,老巢的窩點,暗號等,逃出強盜窩點後。帶領大隊直搗張富戶家,把其同夥一網打盡。

開始張富戶還不認罪,認出于成龍是昔日手下之後,當場“伏地請死”,平息了這場賊盜禍亂。

在這之後,于成龍先後出任湖廣下江路道道員、福建按察使、兩江總督,仕途平坦。

于成龍當官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式,就是微服私訪,下鄉調查,聽取民意,這種做法一直保留到他的仕途之旅結束。

《清史稿》中說他“微行村堡,周訪閭里情偽,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日後他成為兩江總督之後還是常聽百姓的意見,把大家的意見真真正正地採納進去。

當時流傳的一個笑話,在江寧城上,不法分子和貪官汙吏看見白鬚老者就慌張,低頭跑走,生怕遇到的是總督大人。

3。 忠誠擔當,清正廉潔

康熙十九年,于成龍任直隸巡撫。任職之後,依據他多年任職經驗和在地方官那裡收集的實情。頒佈了禁止州縣官私自增加賦稅火耗和利用火耗銀賄賂上級官員的命令。

這個舉動有利於整治當時官場腐敗的風氣,于成龍不惜去觸碰一些官員的利益,也要給百姓減負,在京畿獲得了一致好評。

于成龍在擔任兩江總督時,位高權重,不曾以身份欺壓其他官員百姓,也沒有用自己的官位為家裡人謀官職,甚至連家眷都沒有在他身邊任職的。

史書記載“自奉簡陋,且惟以粗糲蔬食自給”,于成龍極其自律,生活節儉,一直吃粗糧和蔬菜,沒有大魚大肉的生活。因此他還獲得江南百姓的一個稱呼“於白菜”,就是歌頌他清簡的作風。

于成龍針對吏治,頒佈了《興利除弊約》,其中列舉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十五項積弊,在日後都被革除了。

根據為官多年的經驗,寫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讓地方官跟著裡面的行為準則為官做事。

在江南任職的時候,還有一個流傳民間的小故事。他平時聽到了挖礦工人哭訴在礦井的艱苦生活,並且說到礦主是“啃人骨頭”的僱主。於是就喬裝打扮成為普通的礦工,下礦井榦活。

沒想到的是礦主比他想象中的還要殘忍,居然不允許礦工私自到地面上,需要不停地幹活。于成龍就這樣被困在礦井中,不見天日。

他用自己的鮮血在每一塊煤上面寫下自己的名字,官兵也是透過這些煤才找到他,回去後他變下令改善了礦工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也是由於他為民造福的行為,被朝廷和百姓看在眼裡,才有了日後天下第一廉吏的美稱。

還在任職兩江總督時,于成龍不幸去世,同時還兼任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兩個職位。

前來弔唁的賓客卻發現,他的遺物只有“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震驚了許多官員,自愧不如於成龍的清正廉潔。

得知他去世之後,百姓們都十分難過,受過他政策影響和恩惠的百姓很多,城中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都相繼地去為他送行。

但是在他去世一段時間後,當地的農民實在是太貧困了,生活都生活不下去,就前去把于成龍的墓穴挖開,裡面值錢的東西都被盜走拿去變賣了。

官府發現了這一行為,為了保護于成龍死後的名節,就派人再次修建他的墓穴。

可不知道什麼原因,一些有賊心的村民還是再次偷盜走了裡面值錢的東西。直到現代社會,政府部門才重新修繕好了他的墓穴。

4。小結

回顧歷史,大家都知道要做一個清正廉潔還被百姓認可的官員是非常難的。朝廷,官場上充滿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堅守本心的人往往是內心強大而自律的。

像于成龍這樣的官員,四十幾歲才入仕,卻一路為百姓謀福,同時擁有很高的政治和文學成就,讓康雍乾三代帝王都為之動容的,更是鳳毛麟角。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有的人死了還活著”。于成龍便是這樣的人,雖然已經去世很久,他活在了清朝老百姓的心中,寫在歷史中,流芳百世,也活在我們現在的人心中。

他的所做所為對得起他曾經寫下的“天理良心”四字,不讓自己徒留遺憾。歷史也會記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人物,他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