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楚國的情況就像是一個微縮版本的西周,雖然不是分封,但是卻好似分封一般,貴族有著自己的土地和軍事力量,這也使得楚國的情況特別複雜。而就在華陽夫人去世之後,嬴政真正意義上擺脫了一切制約自己的力量,因此滅楚之戰也是提上了日程。華陽夫人本身就是楚國人,她的存在給秦國內部安插了楚國的血脈,但是她的一死嬴政也是毫無顧慮。而當時秦國滅楚之戰有著兩種策略,分別來自李信和王翦二人。

李信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其中兩個方案截然不同,王翦的意思是要拿出六十萬大軍南下,而李信卻說只需要二十萬兵馬即可。按照李信的看法就是兵分兩路,然後使得楚國首尾難顧。加上楚國的內部問題,很難集中兵力來抗擊一處。但李信忽略了幾個問題,楚國雖然是難以集權,但是地方貴族在面臨外敵入侵的時候,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會堅定地站在楚國的一邊。也就是說楚國雖然難以再有建樹,但是防守卻不成問題,而且各個都會不留餘力。

李信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而擺在嬴政面前的這兩個方案,嬴政是絲毫沒有猶豫就選擇了李信的方案。理由很簡單,王翦在滅趙的時候是主要功臣,如果再讓王家人立功,那麼王家會是秦國第一功臣家族。而對李信來說,李信戰功也一樣顯赫,但是卻每次都扮演輔助的角色,所以嬴政想要制衡王翦的同時,又要達到最小的成本換取利益,算盤打得不知道多響。

嬴政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事實上前期的戰事如李信所料非常的順利,兵分兩路一路為李信親自率領,而另外一路則是由蒙恬的父親蒙武帶領。這兩路大軍勢如破竹,捷報連連,以至於嬴政情不自禁,坐著都要笑出聲音。然而讓秦國所沒有想到的是,這不過是楚國的誘敵之計,隨著李信和蒙武的不斷深入,已經是陷入了楚國人的包圍圈當中。

項燕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而主導這一次埋伏戰的就是項羽的祖先項燕,李信的深入使得不得不在拿下的土地裡安插自己的軍隊,然而李信這一次的軍隊只有二十萬,也就是說李信不但是越打越遠,還把兵力打得越來越少,最後的結果是主力軍隊不足,後方留守軍隊也不足。而失去土地的貴族即使是面對楚國放棄也不遠輕易放棄屬於自己的地盤,即使是丟了土地也在想著辦法反撲。所以項燕拖延時間為後方爭取機會,等到時機成熟一舉出手,將李信和蒙武的二十萬大軍所消滅。

蒙武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這裡的消滅還真的不是假話,成功逃難回到了秦國的只有七個人,其中還包括了兩名主將,李信和蒙武。而這一場戰鬥的失敗,是秦國曆史上也數得過來的慘敗,但嬴政能成為始皇帝,在於個人能力和胸襟,這一次的失敗嬴政沒有將責任全部算在李信的頭上,反而是自己親自去向王翦賠罪,並且表達了自己錯怪的態度。就這樣以實現王翦六十萬出兵的條件下,王翦出山。

王翦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這裡插一個題外話,那就是為什麼王翦可以被視之為名將?名將的功勞並不在於說能征善戰,而是說能貫徹兵法思路,沒有奇淫巧技,只有出手即得。這一點還有一個名將也是如此做的,那就是趙國的李牧。(李牧十年一戰定十萬匈奴)王翦也是如此操作,在六十萬大軍南下之後王翦的選擇是什麼也不做,而為了消弭嬴政的疑心,王翦的做法是自汙,不斷的向嬴政索取錢糧車馬,封底宅院。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王翦的做法就是讓君王心安理得,自己意在財產不在天下,放心給我錢,我放心給你打。

王翦

秦滅楚之戰,李信和王翦的兩套方案,有時候熬死敵人也是上策

王翦的智慧之深來源多年的戰爭和經驗,這種生活的智慧也是我們所值得學習的。迴歸正題,王翦的做法就是自己不動,絕不犯錯。等到對面先犯錯,然後一舉消滅。果然在長達一年的時間之中,楚國人自己先熬不住了。前面李信攻打楚國勢如破竹所以全國同仇敵愾,各方勢力不斷的反抗。但是現在王翦把刀懸在你頭上,但是遲遲不下刀,楚國人知道正面打打不過,防守又不知道王翦什麼時候才來。果不其然楚國先行發動,開始向東撤退。誰知道王翦等的就是你動,隨後也是將項燕主力軍擊敗,這時候再是傾巢而出迅速佔領楚國地盤。最後項燕被圍困戰死,楚國也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