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

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

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

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接著,孔子告訴這個小弟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意思是,別人對你好你也要對他好,別人對你不好,你更要予以反擊,讓他知道你的厲害,不敢欺負你。

這才是以德報怨完整的故事。

所以,儒家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為宗旨的學派,他們既是一群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也是當時最優秀的武者。

孔子教授學員的依靠是儒家六藝,其中就包括駕駛戰車和射箭,而且精通儒家六藝的,駕車水平、射箭水平都是當時天下的一等一。

例如,六藝中,對射箭有一個要求是這樣的: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在和別人比試的時候,對方距離靶子100步,儒家子弟必須離靶子一百零一步,以示尊重。

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不僅要有101步穿楊的能力,而且在比試的時候,還要向大家表演連珠箭。

所謂的連珠箭,指的是連著射出去6支箭,箭頭銜箭尾,擊中同一個目標。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沒有這樣的水平,孔子就認為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儒家弟子。

所以,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領著他手下的弟子曾面對數千人的圍攻竟然做到全身而退。

孔子之後的另一位儒家聖賢孟子不僅精通儒家六藝,還在孔子學說的發展上有所創新。

除了我們熟知的“人性本善”觀點之外,他認為,一個人往往熊掌和魚肉無法兼得,做事要有取捨,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應該還有捨生取義的精神。

就是說,為了自己心中的大義,可以犧牲掉自己的生命。

兩位聖賢的學說深刻地影響到了從戰國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儒家子弟的思想。

所以,儒家創始者們在當時可沒有捱打不還手的思想,孔孟教導人們,面對外敵入侵,不僅要勇於反抗,還要苦練反抗的本領,跟要拿出犧牲精神跟對方拼命!

說完儒家,咱們再說漢朝軍隊的血性。

畢竟儒家當時只是眾多學說之一,不是每一個人都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所以漢軍有血性也不能僅歸功於儒家學說的教導。

漢朝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敢打敢拼,一個最關鍵的原因是強大的戰備。

漢朝政府有一個規定,成年健康男子要服兩個完整年的兵役。

一年是在家鄉當地,主要是訓練殺敵本領,和擔任當地的守衛工作。

由於漢朝境內大部分地區都非常和平,在當地服役的時候士兵們很少會接觸到實戰的檢驗。

不過這一年也非常重要,因為期間會把一個普通小老百姓變成一名合格的軍人,使他們掌握行軍、佇列,認識旗幟、戰鼓、銅鑼等命令,學會團隊作戰和單兵格鬥技巧。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還有一年服役的地點是在邊境線,每一名大漢帝國的成年健康男子都有義務在邊境線上抵禦外敵入侵。

這一年非常重要,他們將會有機會和敵軍發生面對面的拼殺,在經歷了生與死的搏鬥之後,他們會成長為真正的戰士。

兩年過後,每年理論上健康的大漢帝國的成年男子在50歲之前都要在邊境線服役6天的時間,以維持他們的戰鬥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太子劉據在發動政變的時候,可以迅速武裝起長安市民和正規軍面對面拼殺,因為,長安市民在被武裝之前是一群沒有拿武器計程車兵,武裝起來之後戰鬥力不比正規軍差。

當今世界戰備水平達到如此高的國家可能只有以色列,不過以色列今天只有800萬人口,只有全球人口的千分之一,大漢帝國當年擁有5,000萬人口,大約相當於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

此外,軍人的待遇在當時也非常高,士兵邊境守衛期間,不僅個人能夠得到薪資,家人也能得到不菲的福利。

在《居延漢簡》中曾經記錄,一名叫做富風計程車兵,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1個10歲、1個3歲),每月會得到國家給予的糧食共4石4鬥8升,足夠這娘三有一個不錯的生活了。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居延漢簡)

更不要說在戰鬥中如果有斬獲還能得到豐厚的獎賞。

可以說,在漢朝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於是,漢軍的戰鬥力一直保持在了比較高的水準。

相對於儒家理論的影響,大漢帝國上下的血性主要還是帝國軍事制度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