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今譯

(龔克)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

【說明】

戚繼光(公元15281587年), 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緒,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曾多次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平定倭患,戰功卓著,官至廣東總兵官告老還鄉。生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本篇為 《紀效新書》中的第十四篇,專論拳術,原由題解、概說、拳訣和拳法圖等四部分組成,因拳訣與拳法圖難於譯釋,故略。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

【原文】

此藝不甚預於兵,能有餘力,則亦武門所當習。但眾之不能強者,亦聽其所便耳。於是以此為諸篇之末, 第十四。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故存於後,以備一家。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當斜閃。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 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俗雲:“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記廣學,多算而勝。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 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今繪之於勢,注之於訣,以啟後學。

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也。

餘在舟山公署,得參戎劉草堂打拳,所謂“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謂也,此最妙,即棍中之連打連戳一法。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

【今譯】

這種技藝不怎麼能對軍隊有所參與,能夠有多餘的精力,那麼也是武術門派所應當練習的。但眾人不能勉強的,也聽憑他們自便罷了。因此將這篇作為各篇的末篇,列第十四。

拳法似乎是不能參與到大的戰爭中去的技藝,但是靈活手腳、經常活動身體,這是初學者進入技藝的門徑。所以保留在後面,用來備作一家。

學拳要身法靈活,手法敏捷,步法輕快穩固,前進後退適當,腿能急速騰躍。而那奇妙的,是巔起倒插;而那勇猛的,是披劈橫拳;而那快速的,是活捉朝天;而那柔和的,是知當斜閃。因此選擇那拳術中精湛的動作有三十二組拳式:式式都相承接,遇到敵手能取勝;變化沒有窮盡,精微奇妙不能預測; 那深遠而幽暗呵,是人們不能窺測的,可稱得上神奇。

俗話說:“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這就是所說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只要廣泛地記憶和學習,能謀算周密就會取勝。

古往今來的拳術流派,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拳勢取名各有稱號,而實際上是大體相同,略有差異。直到現在的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這些也是高明中更高明的。呂紅“八下”雖然剛猛,但比不上綿張“短打”。 山東李半天的腿法、鷹爪王的拿法、 千跌張的跌法、張伯敬的打法、少林寺棍法結合了青田棍法、楊氏槍法和巴子拳、棍,都是當今享有盛名的。雖然各有各的長處,但是傳說中有上而沒有下,或有下而沒有上,就能將人取勝,這不過是侷限於一個方面的偏見。假如將各家拳法,同時結合起來習練,恰好比“常山蛇陣法”;打頭部就尾部來救應,打尾部就頭部來救應,打它的身體就頭、尾一起來救應。這叫做上下週到全面,沒有不獲勝的。

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 戟、弓矢、鉤鐮、挨牌等種類,沒有不先從拳法來活動身體的。拳術,是武藝的本源。如今將拳式畫出來, 並把它註上歌訣,用來啟迪後來的學拳者。

已經學得武藝,一定要在對抗中檢驗,實在不能把勝看作為出眾,把敗看作為羞愧,應當思考為什麼能取勝?為什麼會失敗?努力並長久地在對抗中檢驗。畏懼敵手還是因為武藝淺薄,善於戰鬥的必定是武藝精深的。古人說:“藝高人膽大”,相信這不是假話啊。

我在舟山公署任職時,能夠與參戎劉草堂練拳,所說的“犯了招架,便是十下”的說法,這是最奇妙的,也就是棍術中的連打連戳一法。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今譯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原文和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