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曾經是軍力強盛的代名詞。北魏鐵騎所向無敵,讓拓跋家族從草原小部落成為終結十六國的大帝國,還打的草原新貴柔然毫無脾氣。然而,他們為啥不一鼓作氣統一天下呢?

這種事情,想不想是一回事,成不成又是另一碼事,十有八九隻能是“心嚮往之、身不能至”。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公元386年,趁著前秦崩盤,拓跋珪恢復代國,當年便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這算是標誌著北魏的正式建國。接下來,拓跋珪一邊滌盪草原、一邊與中原群雄爭鋒,並在基本擊敗慕容氏的後燕之後,於公元398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這期間,由於中間隔著一些政權,北魏與南朝之間幾乎沒有瓜葛。

公元409,拓跋珪被殺,拓跋嗣繼位。到了公元417年,時任東晉權臣的劉裕北伐後秦,期間與魏軍在黃河邊爆發了衝突。此戰中,自信滿滿的魏軍鐵騎在晉軍的“卻月陣”面前吃了大虧,從此消停了好幾年。

到了公元422年,聽說劉裕病死,意欲一雪前恥的拓跋嗣調集軍力南下,雙方在黃河流域全面開戰。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北魏騎兵的優勢彰顯無疑,先後攻取了河南地區的虎牢、洛陽、滑臺等軍事重鎮,奪下大量劉宋領土。然而,南朝軍隊作風頑強、充分發揮城壘的防禦優勢,也給魏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此戰被稱為北魏、劉宋的第一次大戰)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公元423拓跋燾繼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太武帝。此人精通兵法、作風悍勇,堪稱“雄才大略”。他親自率軍東征西討,在十多年間,先後降柔然、滅胡夏、逐吐谷渾、吞北燕、滅北涼,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重現當初前秦苻堅大帝的輝煌。

當然了,這期間的南朝宋也不會坐視北魏的擴張。也許是“元嘉之治”的繁榮景象讓宋文帝劉義隆對雙方實力產生了嚴重誤判,公元430年,他抓住北魏剛與北方柔然交戰、黃河以南屯兵減少之機,主動挑起北伐,意圖收復8年前丟失的土地。

開戰初期,劉義隆曾知會拓跋燾,聲稱自己只想收復黃河以南失地,對河北毫無興趣,於是魏軍便在黃河以北集結軍隊、察其言觀其行,沒有對宋軍進行過多幹擾;然而,隨著宋軍的北上,魏軍再也按捺不住。11月,隨著黃河結冰、魏軍鐵騎南下,宋軍收復的虎牢、洛陽、滑臺等地再次丟失,第一次元嘉北伐沒有取得絲毫戰果。(此戰也被稱為北魏、劉宋的第二次大戰)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公元439年,天下進入南北對峙格局,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更可況任何帝王都胸懷統一天下的抱負。從此,雙方的較量就成了常態。規模最大、最具震撼性的一次交手,發生在公元450年。

這一年,劉義隆治下的劉宋王朝國力鼎盛,讓他產生了”封狼居胥“的雄心壯志。於是,便在七月下詔北伐。然而,跟上回幾一模一樣,劉義隆再次遭受了先喜後悲、大起大落的命運,甚至還迎來了人生中難得一見的空前羞辱。

3個月後,當宋軍一路高歌猛進時,拓跋燾親自組織全線反攻,他兵分五路、大膽南插,所到之處,劉宋望風而潰,喪命、投降者不計其數;僅僅過了1個多月,各路魏軍幾乎在同一天殺到長江北岸,建康城甚至能遠遠地望見黑壓壓的魏軍大陣。

此戰徹底打消了南朝光復中原的美夢,劉宋官員在史書中甚至歎服地誇讚拓跋燾“英圖武略,事駕前古”,認為他遠遠超過了當初的匈奴冒頓單于、鮮卑首代梟雄檀石槐。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但在隨後,當劉義隆遣使求和後,已實現“飲馬長江”壯志的拓跋燾就率軍回到了北方,雙方的第三次大戰以南朝的“倉皇北顧”、國力遭受重大削弱而告終。

隨後的百十年間,雙方仍然爆發過多次交手。比如在公元458、460年,北魏多次南下,但遭到了劉宋孝武帝劉駿的挫敗。後來,當宋明帝劉彧在位晚期,南朝政權長期陷入內訌狀態,北魏趁機攻城略地,搶佔了淮河以北的大量領土。

值得注意的是,劉宋大將蕭道成正是在與北魏的戰爭中趁機發展實力,最終建立了南朝齊。他的兒子蕭賾在位期間,南北朝大致相安無事,享受了難得的安寧。

到了公元502年,蕭衍篡位建立南朝梁,而同期的北魏內部屢屢出現問題。從公元503年開始,雙方多次交手、南朝屢屢獲勝,但戰場基本沒超出淮南地區;到了公元516年,梁軍在壽陽之戰雖獲得勝利,但也考慮到損失過大而暫停了北伐。

到了公元524年,北魏爆發六鎮之亂,並在十餘年後一分為二,南北朝進入了三國並立階段。直到公元589年,隨著隋文帝楊堅派軍南征陳朝,天下才得以再次歸一。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梳理完北魏與南朝的恩怨,現在我們探討這個問題:北魏的兵力向來以強盛知名,那他們為啥不對南朝發動全面進攻,以提前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第一點,實力不具備。北魏拓跋氏出身草原,發家的撒手鐧自然是縱橫無敵的騎兵。在與劉宋的多次交手中,如果戰場是遼闊的中原野外,南朝一方極難具備掰手腕的實力(除非有劉裕這種大神帶隊);但若談到城池防守,農民組成的劉宋軍隊還是相當有優勢的。當然了,北魏也能驅使中原漢人為其攻城拔寨,但這僅限於北方;一旦戰線往南拉長,受後勤、氣候的影響,魏軍的威脅隨之下降。

以拓跋燾飲馬長江之戰為例,當時的魏軍放棄了若干難以攻克的城池、將機動性發揮到極致。但這種破壞性極強的戰法也有隱患:難以持久,容易被掐斷後勤補給。在抵達長江北岸後,魏軍試圖搶奪盱眙的存糧補充後勤,但遭到頑抗、損失慘重;同時,由於北方人不習慣江南氣候,軍中爆發疾疫。於是,在後勤、氣候的雙重威脅下,拓跋燾才見好就收,接受了劉義隆的請和要求。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第二點:北魏統治集團戰鬥意志逐漸下滑。

十六國以來,出現過多個接近或完全統一過北方的政權,比如匈奴前趙、羯族後趙,但隨著政權在中原佔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往往迅速腐化墮落、失去進取心,最終毫無意外地陷入內耗的死迴圈、迅速崩潰。

北魏作為十六國的終結者,他們能夠後發制人、所向披靡,常年身在苦寒之地養成的侵略性功不可沒。不過,隨著北魏統一北方、入主中原,燈紅酒綠、肥馬輕裘、錦衣玉食的優越生活,逐漸消耗那些傳統軍事貴族的戰鬥意志。

舉個例子,後來的孝文帝希望將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但朝中權貴紛紛反對。為此,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套路:以南征為名,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往南開拔。這種場合,那些貴族們自然得穿上戎服隨行。然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前往潮溼、悶熱的南方,跟那些彪悍的“蠻子”血拼,沿路不斷有人請求取消軍事行動。

於是,當抵達洛陽後,孝文帝下令就地“整休”,這實際上就是實現了統治集團的整體遷徙。那些鮮卑貴族雖然明白自己中了套路,但相對於內遷,他們更畏懼南伐,於是便默默地接受了遷都的現實。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北魏的“內憂”遠大於“外患”。

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是我國曆史的重要轉型階段。相對於兩漢四百年,此時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分裂、割據、對抗是時代的主題,各個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心理都出現了明顯的差異。除了南北對抗之外,中原各民族的衝突融合、恩恩怨怨也同樣激烈,許多在這方面掉以輕心的政權付出了慘痛代價,最典型的自然是前秦。

想當初,苻堅與王猛組成了歷史上最值得稱道的君臣組合,讓前秦迅速從關中割據政權邁上強盛之路,不僅摧枯拉朽統一了北方,更是創造了罕見的治世,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然而,前秦的統一事業是建立在對各族政權的兼併基礎上。武力上的整合不容易,利益、文化、心理上的徹底融合更是難上加難。鑑於此,臨終前的王猛刻意交代苻堅,應當優先整合內部,對付野心勃勃鮮卑、羌人豪強,其後才適時考慮南下。可惜苻堅一心想結束分裂、創造比肩堯舜的功業,他執意發動南征,結果在遭遇淝水一敗後,強大的前秦迅速從內部瓦解,令人遺憾地曇花一現。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正是由於前秦的崩盤,拓跋氏才得以復國;因此,北魏對苻堅的教訓可謂理解深刻。經過連續三代君主的努力,他們雖然逐漸掃平了北方的各少數民族政權、結束了十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但所面臨的危機絲毫沒有減少。

如上文所提,自十六國以來,北方的各種矛盾交錯。北魏以武力實現地理上上的統一,但若想實現對複雜疆域的有效管控,必須在制度、文化等方面實現有效整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漢化這一條路,畢竟北方各族的人口遠遠少於漢人,文化、政治制度都相對落後。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北魏從立國之初便重用漢人、學習漢制,拓跋燾甚至視漢族名士崔浩為自己的張良。北方統一後,崔浩曾經利用道教將拓跋燾包裝成“太平真君”,促使對方空前加快了漢化舉措。但隨著鮮卑貴族察覺利益受到侵害,他們群起反擊,崔浩等最後慘遭“身死族滅”的下場。

因此,在實現北方統一後,北魏的大部分精力其實用在整合內部矛盾、推動漢化這些議題上。如果他們無視內部現實問題,大張旗鼓調兵南征,極有可能禍起蕭牆、重演苻堅大帝的悲劇。至於後來的六鎮起義,則可以視為內部整合過程中的付出的代價,它也充分證明了北魏的艱難。

北魏軍隊那麼強大,為啥統一北方近百年裡卻不南下進行大一統!

概而言之,我們可以這麼總結:北魏不是不想統一天下,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能夠解決這一難題的,也許只有時間。孝文帝改革後,又過了近一百年,隨著南北實力差距拉大、北朝漢化的完成,大一統這才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