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伯特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羅素這句論述中,只說對了一半,柏拉圖對西方哲學的影響的確很大,在他之後,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主要是基於他的思想延展的。但羅素也說錯了一半,因為他完全沒有提到東方哲學,只是用哲學二字一語概括。這篇文章,筆者嘗試用王守仁心學思想,解決柏拉圖哲學體系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未解決難題。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柏拉圖哲學思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理念。柏拉圖的理念思想中,又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善。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一切可觀察的、可經驗的事物,例如花、草、人、動物,都不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本質是這些具體事物的一般化。例如,當人們看到一隻貓和一隻狗時,會很自然地能夠區分它們,然而貓和狗雖有不同,但也有共性:兩者都是動物。同樣,動物和植物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兩者都屬於生物。生物和岩石這種非生物,也有共性:都屬於有機物,如此可以進一步抽象下去。這其中,透過思維,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的更一般的概念,就屬於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不過,上面這些理念並不是最徹底的理念,柏拉圖認為宇宙有一套終極理念。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柏拉圖的理念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善。柏拉圖認為,宇宙中存在絕對的善,這種善,就是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抽象,例如,對於美德的思考,總結出來的一套思想體系。柏拉圖認為,善是自有永有的,但是需要人們去發現,去積累。透過長久的積累,最終這種善將達到一種近乎完善的狀態,這時,衛國者(柏拉圖烏托邦思想中最理想的統治者)就能實現完美的立法和統治了。柏拉圖認為,最理想的衛國者,一定要既是一位君主,也是一位哲學家,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善。他在《國家篇》裡寫道:

除非哲學家就是王,或者這個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學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合二為一,並把那些只追求兩者之一而不顧另一的平庸的人們驅逐到一旁去;否則城邦就絕不會免於災難而得到安寧。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接著,柏拉圖在他的哲學中,遇到了一個他之前的哲學家,以及他之後的哲學家全部都遇見過、而且至今沒有被完美解決的問題:善,到底有一套客觀標準,還是,善只是強者的利益和意志?這個問題,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提出者是蘇格拉底,只是在蘇格拉底那裡,柏拉圖的善被稱作正義。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生動地描述了蘇格拉底與友人辯論何為正義一事。蘇格拉底相信,正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真理;反對者則認為,正義只是強者的利益和意志,反對者的理由很簡單,如果雅典被外邦人用武力征服,難道外邦人會按照客觀的正義標準來對待雅典人嗎?相反,他們會用勝利者想要使用的方式來對待雅典人。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與自己的老師一樣,柏拉圖也陷入了這個問題。柏拉圖不相信強權即正義,但當他與特拉西馬庫斯辯論這個問題時,特拉西馬庫斯只用了一句話就駁倒了柏拉圖,他說:

唯一的問題只是,一個人是否喜歡柏拉圖對於善的定義。如果這個人喜歡,他就會認為柏拉圖是對的,而我是錯的;反之,他就會認為我是對的,柏拉圖是錯的。如果有許多人認可柏拉圖,許多人認可我,那就不可能由理性,而只好由真實的或隱蔽的暴力來加以決定了。

實際上,對於這個長達兩千多年的爭論,羅素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他自己也說,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他不宣稱能夠解決它。羅素認為,柏拉圖的善,在理論上來說是更可取的,但這種觀點是遠離現實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羅素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只是換了角度複述這個問題:即使柏拉圖所言為真,但在現實世界裡,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認知水平、覺悟水平等等方面,還不足以達到柏拉圖需要的那種高度的自覺,因此,實際上柏拉圖對於善的思想,是沒有現實價值的。從這裡,我們還能看出,羅素似乎是更願意相信柏拉圖所言為真的。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然而,困擾了西方哲學家兩千多年,今天還在相當大程度上困擾他們的問題,在中國明朝時期,儒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前,先介紹一下王守仁。王守仁出生在明朝一個比較富裕的書香家庭,父親是狀元,他自己則在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天賦,並立志要成為聖賢。三十歲前,王守仁曾深入鑽研過佛教和道教,也曾堅定地相信過兩個學說的理論,但在他三十歲左右時,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大太監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在貴州,王守仁受盡了人間疾苦,劉瑾又多次派人刺殺他,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極端局面下,王守仁轉向了儒家思想,從此便堅定信仰儒家思想了。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王守仁不但繼承了儒家思想,還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被稱作心學思想體系。按照現在機械的哲學劃分方案,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不過這裡先不探討心學思想的本體論方面,只就王守仁心學思想中與柏拉圖的“善”相關的一點進行討論。王守仁思想體系成熟後,最終落在了致良知三個字上。要明白致良知,就要明白何為良知。王守仁說:

良知本是人人自有的,遇見一事,是便是,非便非,良知本是明明白白。——《傳習錄·答周道通書》

良知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一句話:良知就是是非之心。比如王守仁曾經說,如果一個人看見小孩跌倒,他自然會想去幫助小孩。這個念頭,就是他的良知。在那一刻,這個人不為結識這個孩子的父母,不為酬勞,不為名聲,只是單純想要扶起這個孩子,這個念頭,就是良知。當然,王守仁也承認,許多人或許連這種念頭都沒有,但王守仁認為,那是因為這些人失去了“心之本體”。人生來就“本心具足”,即,每個人生來良知都是完備的,只是因為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不同,被個人私慾遮蔽後,良知才被遮擋住了。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實際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已經完美解答了柏拉圖關於“善”的兩難抉擇:人心生而為善,所以,善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良知。這裡以希特勒為例。任何有良知的人,應該都不會否認希特勒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以及,最頑固不化的人了,然而,即便如希特勒那樣的惡魔,也不是生來就是那個樣子。首先,希特勒當年也曾夢想成為一位畫家,只是現實逼迫他無法實現理想。其次,希特勒的父親原本就非常暴虐,正是希特勒的成長環境將他塑造成一個畸形的人。再次,希特勒當時能夠成為德國領袖,整個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想《凡爾賽條約》,就能明白了。

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難題,至今困擾西方,中國早在明朝就解決了

因此,柏拉圖所說的善,實際就是王守仁所說的,透過不斷致良知,達到一定程度後的那種狀態,絕不是什麼強者意志。歷史上的強者很多,也有無數的征服戰爭,其中也不乏一些國家,例如英國之於印度,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優勢。然而,最終這些強者的力量依然無法撼動人們內心中最簡單、最淳樸的良知。無論拿破崙靠著武力,能夠鎮壓西班牙王國多少年,無論希特勒能夠霸佔波蘭多少年,也無論英國能夠殖民印度多少年,西班牙人民、波蘭人民和印度人民的最淳樸的良知,最後總會勝利,最後也確實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