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道德經》的奧秘:管理的四重境界,最高是"群龍無首"!

古語講,“垂拱而天下治”,意思是說君王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也諄諄告誡君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麼如果君王有為了,會有怎樣的命運呢?而這對現代社會又有哪些啟示呢?本文就為大家分享下《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君王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百姓個個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進,儼然一幅“群龍無首”的畫面。那麼這樣的君王真的就什麼也不做嗎?當然不是,在老子看來,他應該做了三件事,一不為自己的私慾而叨擾百姓;二對於偏道者予以糾正,但適可而止;三則是“功成而不居”。

舉個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管理者起到的是點撥的作用,而真正付出血汗的是員工自己,如果管理者不過分強調自己的作用,當事情辦完之後,員工最多想到的是自己的辛勞,而不是管理者的點撥之恩。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身為管理者沒有必要埋怨員工不知感恩。

其次,親而譽之——次一點的君王做了些符合道的事情,有了比較好的結果,可能在此過程中,也以宣傳的方式凸出了君王的重要性而弱化了百姓的努力,故而百姓親近君王並讚譽他。而這樣君王就為自己留下了後遺症,民眾日後會更加依賴他,其一會消耗他的精力,不利於自保;其二則是“多做會多錯”,不免會破壞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其次,畏之——再次一點的則是百姓都害怕他。其實百姓害怕他,一是因為他掌握著權力,二也是因為他還取得過成績,有些人還擁護他。君王為何會淪落到這一步呢?就是因為他對百姓頻頻施加影響,但結果一再證明他錯了。

其次,侮之——“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君王還繼續一意孤行的對百姓施加影響,結果把最後的威嚴都丟掉了,當百姓都不畏懼其權力時,則會群起而攻之,當然君王也會遭遇侮辱。舉個例子,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一再的犯錯,勞民傷財,下屬自然會有很多抱怨,當員工們形成反對的共識,可能將不再聽從管理者的號令,管理者成了光桿司令,這不是恥辱嗎?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君王的誠信不足嗎?是還有不誠信的事例在啊!舉個例子,10件事情你做對了8件,按照機率來說,也說比較誠信可靠了,但就因為另外兩件未做到,別人就可能給你貼上了不誠信的標籤。所以,誠實守信看似簡單,其實從長遠看,實在不易做到。

悠兮,其貴言——“悠兮”,現代話有“悠著點勁”,指控制、穩住,小編認為此處應該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君王應該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少對百姓下指導棋。“貴言”,重視言論。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事情辦成了,也有了功勞,百姓都說“都是我們自己做成的”。當然君王在事情過程中也施加了一些影響,但只是沒有讓百姓察覺到他的存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