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秦漢之前"黎民"意思為奴隸而"百姓"為貴族

“黎民百姓”,這是現在人稱呼普通百姓多會使用的成語。也就是說,在現代人的眼裡,“黎民百姓”就是普通百姓的代名詞,“黎民”和“百姓”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指普通百姓。其實,在秦漢之前,“黎民”和“百姓”的意思並不一樣,甚至完全對立,地位極其懸殊。“黎民”代指奴隸,“百姓”代指貴族。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一書中曾這樣說過:

“百姓是怎樣一種人呢? 盤庚說他們是共同掌管政治的舊人,是邦伯、師長、百執事(百官、百工)之人”

,清陳鱣在《對策》一書中也曾說道:“古所謂百姓即百官,故《堯典》或與黎民對言,或與四海對言,非若今之以民為百姓也”。

而黎民,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載:“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書·堯典》也曾載:“黎民於變時雍。”蔡沈集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這裡所說的“民首皆黑”,即是“墨面”、“黔首”之意。

二者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別,來源就是傳說中的炎黃戰蚩尤。在上古時期,炎帝被九黎部落的領袖蚩尤戰敗,逃到涿鹿,向黃帝求救,於是炎黃合兵,組成華夏聯盟與蚩尤對抗,最終蚩尤戰敗,九黎部落被吞併。為了區別自己人和被俘的九黎人,

炎黃部落將九黎之人稱作黎民。黎民這個詞就此就帶上了俘虜、奴隸的印記,時間一長,自然這個含義就固定下來了。

秦漢之前"黎民"意思為奴隸而"百姓"為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