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學術界的大家,是清末民初的超級學術大師之一,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詣,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被譽為:

“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特別是那部《人間詞話》,其人生之三種境界被許多人奉為經典。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然而在1927年6月2日,一代大家王國維,卻在頤和園昆明湖中投湖自盡。據園中掃亭子人說,王在石船上坐了許久,吸菸不停,終於跳湖。水深不過二尺,但王入水時頭先入水,口鼻被泥沙所塞,雖一二分鐘就被施救上來,終於殞命。可見他亦有幾多彷徨,且死狀可憐,令人頓覺慘情。

“王於二日早晨驅車至頣和園、付車資四角、卽購門劵入園、洋車夫度其必返清華園、停車門外候之、王之園步至魚藻軒、為時甚早、殊少遊人、惟一園丁打掃得道而已……少頃湖水激起有聲、回視則老者落水、急喊救人、群集赴援、不及一二分鐘、即行救上、然五官為泥所塞、早已嚥氣矣、魚藻軒前湖水甚淺、上為細泥浮藻、王投入、倒插水中。”——《申報》

而學界對他選擇投水自盡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斷,眾說紛紜。

比如“逼債”說,話說當初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國維代售宮內字畫,這件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並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的債務,致使王國維自感無顏面對紹英,羞愧自殺。

這個說法出自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而溥儀和王國維關係頗為親密,他曾經打破舊制特招僅是秀才的王國維入“南書房”行走,故對溥儀素有國士知遇之感。二人亦師亦友。但從王國維遺書對後事的安排看,王國維生前似乎並沒有欠下重債。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再看王國維本人的遺書,第一句話就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所謂“世變”或許是說北京政變。

1924年冬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雖被家人勸阻而未果。可殉清的念頭就此埋下種子。

當然,也有人認為王國維是害怕北伐軍進入北平而自殺。1927年北伐軍進逼北方,南方運動中曾殺死文人,令王國維心驚。《世界日報》更刊出《戲擬黨軍到北京所捕之人》,王國維的名字赫然列於其中,更令王國維膽寒。

王國維曾對容庚說“共軍來,不畏槍殺,而畏剪辨也。”

而當學生們請他剪辨暫避,王國維卻說“我自有辦法”,大概其時王國維已萌生死志。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但就目前來講,“殉清”說最為流行,我個人覺得也最為可信。

近代以來,列強叩關,西學東傳,中國無數的知識分子或投入、或被裹挾到這場思想的浪潮當中,王國維也是其中之一。他不是一個革命黨人,他沒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信念,他也不是一個布林什維克,堅信“明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天下”。

他是一個略顯保守與本分的知識分子,在西學成為潮流的大背景下,他仍然穿著傳統的衣服,過著不那麼“摩登”的生活。

這與他的身份不無關係,他在晚清時期考取秀才,並在皇帝手下謀了個差事,還被破格提拔,可以說,“末代皇帝”溥儀對他有著知遇之恩,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做了大清的臣子,也就要對大清盡心盡力,也難怪別人稱他為“前清遺老”。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他是個改良主義者,他可以被歸為康梁之黨,與其說他是對君主立憲充滿熱情,不如說他對這個王朝滿懷忠心。辛亥年之後,王國維老先生帶著一大家子去了日本,也算是“流亡”。

總的來說,王國維對晚清還是抱有忠誠之心的,他雖然接觸了西方的諸多學問,骨子裡卻是個中國文人。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就是“一死為君王”。

王國維之所以選擇在大廈既傾之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從其身份和思想來看,也是有其邏輯淵源的。

王國維的死之所以顯得蹊蹺,乃是許多人傳言,說他死前絲毫沒有準備跡象,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前面提到過,在1924年的時候,大軍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隨後,攝政內閣頒佈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了帝號,並將溥儀等前清皇室成員驅逐出了紫禁城。

當時馮玉祥和一種晚清遺老就打算集體“殉國”,所幸被家人阻止。而人們常說的,王國維在死前並沒有表現出異常,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是帶著知識分子的尊嚴離開的,他堅信自己的理念與思想,且他要“殉道”的物件是他一心效忠的帝王與帝國,如何能不體面恭敬地對待?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陳寅恪評價他說:“一絲從容殉大倫”,總這一評價當中也能窺見王國維的死因,與所謂“大倫”不無關係,而這大倫,或許指的是對清朝的君臣之倫,也可能是他和中國傳統的文化之倫。

而且,在王國維自殺當天,他還給溥儀寫過一封書信,以表達他對帝王社稷的忠心和無能為力的痛苦。

王國維在進入民國以後,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依然保留著辮子。其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常常頭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條粗布腰帶,還留著一條辮子,一副老派清朝讀書人的形象,可以說顯得和受西學浸染極深的清華校園格格不入。

究其根本,他對於清朝與清帝的一片忠心,最終使他在晚清這座危樓轟然倒塌時選擇做他的殉道者。但與羅振玉、鄭孝胥等遺老不同,王國維是反對以投靠日本為條件來換取日本對復辟清朝的支援的。所以,他對清朝的忠誠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迷戀。

民國初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會選擇投湖自盡?

所以王國維投湖自盡,既是殉清,亦是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