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在中國古代史上,張居正和王安石經常被相提並論,因為他們都主持了變法,對各自的王朝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力。而他們最大的區別的是,張居正成功了,王安石失敗了。

張居正和王安石面臨著一樣的問題,財政收入不夠花,再不改革朝廷就要破產了。兩人的目標自然也是一致的,給朝廷開闢新的財源,使王朝可以順利延續下去。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張居正的辦法是盯住土地,在全國範圍清丈土地,把官僚豪強們隱匿的土地清出來。即使加上一條鞭法,也遠不及王安石變法那樣複雜,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張居正改革。

王安石也搞過方田均稅法,但最主要的變法內容還是讓國家深度介入經濟執行,以官府的雄厚財力來賺錢。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朝雖然早於明朝,卻似乎更接近現代一些。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張居正的成功密訣,主要有三個:一是權威;二是吏治;三是化繁為簡。這些恰恰都是王安石所不具備的,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權威,張居正從萬曆元年即1573年開始變法,萬曆皇帝才十歲,由李太后攝政。而李太后非常信任張居正,把國政大權完全交給張居正處理,張居正是事實上的皇帝。

王安石從來沒有過這樣高的權威,充其量只是個主持變法的副宰相,掣肘他的人一堆又一堆。支援他的宋神宗也不夠堅定,為了平息物議,多次罷免他的職務。一位是老闆,一位是打工人,結局不一樣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吏治,張居正不光是一人之下(還是半真半假)、萬人之上,還在改革之初就頒佈考成法,給官員們套上了緊箍咒,不聽話的人至少不能升遷,搞不好還會丟官罷職,這才使清丈土地等政策能順利執行下去。

王安石從來沒有掌握過吏治,他的變法再好,地方上的官吏不肯好好執行也沒用,反而變成害民的惡法。王安石無法解決官吏們的陽奉陰違,只好提拔呂惠聊等有才無德的新黨,更加惹得舊黨反感,更不願意配合變法,形成惡性迴圈。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化繁為簡,張居正用一條鞭法代替以往的苛捐雜稅,使徵稅更簡單,使官吏們無法上下其手,既增加財政收入,又減輕百姓負擔,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成功便是很自然的。

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太廣,青苗、免疫、方田、市易、均輸、水利、保甲、保馬,等等等等,幾乎囊括了社會執行的方方面面,他是想一個人辦完天下之事啊。變法內容越複雜,到基層越容易被扭曲,甚至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張居正變法為何能成功,王安石卻失敗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從兩人的變法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位理想主義者,希望憑一己之力改變大宋王朝,實現富國強兵,但他沒有張居正那樣的權威和手腕,最終只能失敗。

張居正是位現實主義者,富有權謀和心機,變法過程步步為營,每走一步都打著恢復舊法的旗幟,口口聲聲“法絕不可輕變”,從而避開了明朝不敢違拗祖宗之法的偏執心理。

張居正上臺前,太倉只剩下幾萬兩銀子,等他去世時,太倉存銀四百萬兩,糧食一千多萬石,可供數年之用。王安石下臺後,不僅變法被廢止,還形成了新黨和舊黨之爭,大宋王朝開始顯露出亡國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