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噤若寒蟬——人形知了的前世今生

噤若寒蟬——人形知了的前世今生

01 杜密罷官

東漢末年的朝野上下都知道,太僕卿杜密是個清正剛直的好官。

即便是杜密的對立面,貪賘枉法、無惡不作的宦官們,心底也清楚:杜密被稱為當時的“八俊”之一,乃實至名歸。

不過漢桓帝劉志並不這麼認為,他只信任身邊的宦官——從小陪他玩耍的閹人們。所以,誰反對宦官,就是反對他,就是大漢的敵人。

所以,當他看到以杜密為首的大臣們集體上書,抨擊宦官亂 正文 的奏章時,暴怒下詔,搜捕這些“結黨營私”的亂臣賊子。

“三公”之一,太尉陳蕃拒絕在詔書上簽字,被免職,桓帝乾脆繞過有司法,直接讓宦官處理。後者趁機反撲,大興牢獄,將激烈的反對派一網打盡。

杜密被罷黜,從位列九卿的正部級一擼到底,趕回老家潁川。

潁川太守王昱沒有落井下石,相反,他非常敬重這位仗義直言的杜大人——庶民杜密成了太守府的座上客,還經常幫太守舉賢薦能,臧否人物,倒也其樂融融。

不久,朝廷上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02 皇甫規上書

有個從不過問朝政的邊陲武將皇甫規,看到這次“黨錮之禍”的獲罪名單,激憤之下給桓帝上書:

“這裡怎麼能沒有我呢?奇恥大辱,請陛下趕緊把我也抓起來吧!”

桓帝沒搭理他,宦官們大為恐慌——杜密陳蕃等雖然倒了臺,但名聲竟如此之好!連遠在邊關的武將都同情仰慕他們。

此風不可長!看來還是清洗得不夠。

波瀾再起,這次宦官們下了不少功夫:只要曾隻言片語批評過他們的,一律拿下,或捕或殺。到後來,哪怕像蜀郡太守劉勝那樣一貫保持沉默的,也統統罷官,以絕後患。

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朝野一片死寂。

03 王昱之變

黑雲壓城,山雨欲來,搞得太守王昱心情一直很壓抑。漸漸地,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看杜密越來越不順眼。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你老杜被害得那麼慘,已經是個草民了,還天天跑來議論天下大事,抨擊朝政,負能量滿滿,圖什麼呢?

其實誰不知道,眼下桓帝昏庸,閹黨當道,大漢天下已漸呈糜爛之勢。

就你聰明?就你清醒?天天叨逼叨朝廷不好,有啥用?

屁用沒有……除了,帶給別人恐懼和不安。

一個深秋的下午,太守王昱實在忍不住了,對來訪的杜密說:

“杜大人,您知道劉勝劉大人吧?對,原來的蜀郡太守,也辭官回家了。”

“當然認識,劉季陵,那是我同鄉好友呀!”

“劉季陵還鄉後,閉門謝客,絕口不問世事,真乃不慕名利的高潔之士!”

杜密一聽就明白了——這哪裡是讚揚劉勝,分明是拐著彎兒說我多管閒事哪!

“王大人要是這麼說,我就不客氣了……”

04 人形知了

杜密正色道:

“劉季陵身居高位,士大夫出身,妥妥的高階知識分子,理應為國為民多做一些事情,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結果呢?他成了一隻人形知了!冷天兒裡的那種!一聲不吭,只求自己平安無事!”

“他這是對天下不負責任,簡直就是個罪人,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呢?”

杜密越說越氣,繼續補刀:

“一個知了,就算一聲不叫,天繼續冷下去也一定是個死!這不是也沒逃過罷官麼?劉季陵啊劉季陵,他是機靈呢還是傻呢?”

杜密直直地盯著王昱。

機靈還是傻呢?王昱一時愕然,不敢看杜密的眼睛,只得扭頭望向窗外。

窗外萬木蕭疏,噤若寒蟬。

凜冬將至。

05 他們都死了

幾年後的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陳蕃杜密等重獲啟用。然而不久黨錮再起,這次乾脆刀兵相見,宦官集團再次勝出,杜密自殺,陳蕃遇害。

皇甫規的繼任者,中郎將張奐帶兵進京“平叛”有功,卻深悔自己被宦官欺騙,誤殺忠良,堅決不肯接受封侯。於是反被宦官誣陷,罷官禁錮終生。

公元184甲子年,民間終於不堪重負,黃巾起義席捲天下,王昱、劉勝等均死於戰亂之中。

再過五年,司隸校尉袁紹殺盡宦官,董卓進京廢少帝立獻帝,群雄並起,華夏大地進入長達400年的大分裂時代,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噤若寒蟬——人形知了的前世今生

附註:

這就是成語“噤若寒蟬”的由來,出自南朝范曄的《後漢書·杜密傳》。“三君”、“八俊”:指東漢桓靈二帝期間,幾位品德高尚的外戚、士大夫、貴族等。同時還有“八顧”、“八及”、“八廚”,時人以為君子。黨錮之禍:東漢末年外戚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發生黨爭,前後兩次均以後者取勝告終。一般認為,東漢亡於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皇甫規乃當時名將,後開館授徒,有著述傳世。他並非不問朝政,文中是演繹。“噤若寒蟬”的對話之後,王昱對杜密愈加尊敬;王昱、劉勝的結局不可考,文中是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