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關六碼頭 奉化芋艿頭

三關六碼頭 奉化芋艿頭

趙淑萍/文 柯以/攝

“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說的是這個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哪三關哪六碼頭,有多種說法。我贊同其中一種說法,“三”和“六”是虛數,無非說這個人處江湖之久,闖關卡之多。

剛聽說這句話時,心裡詫異,這奉化芋艿頭,究竟是何神物,被提升到了那麼個高度呢。及至後來親眼看到、親口品嚐,才由衷地歎服。

奉化芋艿頭大得出奇。普通的單個重1公斤以上,特大的有2。5公斤左右。奉化芋艿頭外表棕黃,頂端為粉紅色,個大皮薄,富含澱粉,糯滑可口。芋艿頭吃法多種,可烘蒸、生烤、熱炒、燒湯、煮羹。“若烘蒸,其香撲鼻,粉似魁慄;若煮湯燒羹,又滑似銀耳,糯如湯圓。”

奉化人稱其為“羅漢聖果”,這個稱呼倒也不出格。奉化本就是布袋和尚(彌勒)的出生地和道場。彌勒聖地,一有“瑤池珍品”水蜜桃,二有這“聖果”芋艿頭。在溪口,有著名的“三頭”說,即蔣光頭、芋艿頭、城門頭。

奉化有一個風俗,每年七夕,青年男女會到芋艿地裡談情說愛。跟纖巧、浪漫毫不沾邊的物事,怎麼跟愛情關聯起來了呢?傳說古時,一位年輕的日本僧人於乃來到奉化,僧人身患重病,面黃肌瘦。月嶺山上的一對母女憐憫他,悉心照顧他。僧人為了表示謝意,從袋裡取出一堆圓乎乎、硬篤篤的東西,說是“通天子”,可當菜,亦可當飯吃。母女倆把“通天子”種在田裡,半月後抽出葉子,如荷葉一樣大。而這時,僧人病好了,與女孩感情日篤。七夕之夜,母親去找他們,兩人正在通天子葉下談情說愛。母親一喊,兩人羞得再也沒有出來。母親沒找著他們,認定兩人化作“通天子”的根塊了。她把那顆圓圓的東西叫作“於乃頭”,後人覺得這稱呼不像一種植物,就加上了草字頭。這故事當然是編的。

據說,浙江東部種植芋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清光緒《奉化志》就有:“大者謂芋頭,旁者謂芋艿。”用當地話說:個大的才能稱作“芋頭”,而小個的只能叫“芋艿”了。奉化鄉間,無論貧富,都視芋艿為珍品。豐年時,芋艿菜餚列為“九寶珍餚之首”;災年時,又是賴以“充飢填肚活命”之寶。奉化芋艿頭品種很多,種在旱地裡的叫“旱芋艿”,種在水裡的叫“水芋艿”,最受人們歡迎的叫紅芋艿頭。

奉化人做的“芋艿菜餚”名目繁多,最著名的要算“九珍芋頭”了。將芋艿頭洗淨,削皮,在芋頭上切十字花刀,每刀四五分深,刀縫中夾竹針,蒸熟備用。然後在旺火鍋內放入雞汁,加入火腿、雞丁、海參丁、蛋丁、開洋、青豆、香菇丁、魚肉丁、蝦仁等,配以紹酒;煮沸後放入味精、蔥段,勾芡,淋上熟豬油;最後將芋頭盛入碗中,取出竹針,將八寶料淋在芋頭上,中心置一顆櫻桃點綴,就可上桌。芋艿中插竹針,是為了使“九珍汁”的鮮味滲入芋艿中,令此菜更香濃入味。其餘的,鴨子芋艿、雞汁芋艿、葫蘆芋艿、黃魚夾心芋艿等,光聽名字就讓人流口水。

芋艿如此美味,但是,如果腐爛、變質(壞),就有異味、澀味。所以,寧波人稱那些不好惹的刺頭為“壞吃芋艿頭”。剝了皮的芋艿,滑溜溜的,寧波人又把小滑頭稱為“滑芋艿”。豬油芋艿,滑膩,油光鋥亮,於是,滿臉油汗的人被稱為“豬油芋艿”。

後來,又聽到一個說法。說那句老話其實是“走過三江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三江,即姚江、甬江、奉化江,而這三條江各有兩個碼頭,那就是六碼頭。聽聽也有點道理,但是,且不說每條江兩個碼頭是否考證過,這麼一來,明顯降格、小氣,只在寧波地域裡轉了。而“三關六碼頭”,才是全國視野。而且,奉化芋艿頭的獨特美味,確實讓人吃過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