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那麼多聖旨,現在卻所剩無幾

古代那麼多聖旨,現在卻所剩無幾

整個封建社會共歷經400餘位帝王,那聖旨雖說不像漫天雪花一般多,但指定少不了。聖旨是帝王傳達命令的方式,不管大事小情。

比如任命、革職、賞賜或是交辦任務等,通常都會下一道聖旨。見聖旨猶如見帝王,都是要下跪磕頭才能接旨的。

根據官員品級,製作聖旨的材料也是有嚴格規制的。

就聖旨的軸柄而言,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它的面料多為上等蠶絲製作。圖案多為祥雲瑞鶴。顏色也多為品級而定,一般我們認為甚至都是黃綾的,其實不是。通常是白絲的,最為尊貴的同時會出現七種顏色。

聖旨一式兩份。一份交由接旨人保管。一份由專門的機構存檔。

按說接到聖旨那是官員的榮耀,應該頂禮膜拜,妥善保管。再加上機構的存檔,應該儲存完整,存世很多才對。

可是我們發現,博物館現存的除了少量明清聖旨外,前朝歷代的聖旨幾乎不見蹤跡。

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聖旨的材質易損,多為絲錦,不好儲存。這確實是一個因素,但不應該絕跡。畢竟紙質的字畫都能儲存下來。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改朝換代的時候,皇宮會被清理。新皇帝上位,前朝的檔案書卷對他來說就是廢紙一堆,肯定會被焚燒殆盡。

古代那麼多聖旨,現在卻所剩無幾

那麼民間也是一樣,保留前朝皇帝的聖旨是要被殺頭的。不管是誰當皇帝,他都希望自己是天下唯一正主。前朝聖旨是個很敏感的東西,留有它就說明你絲絲念念與前朝。皇帝為了政權穩定,是不允許任何影響穩定的因素存在的。

所以迫於生存,大量的聖旨都被銷燬了。就算有一些被私藏了下來,也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後來被毀。

戰亂時期,房倒屋塌,戰火焚燬。逃難時,保命最要緊,金銀細軟最實用。能顧及到儲存這些聖旨嗎?

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也就鳳毛麟角了。有些官員死後把象徵著榮耀的聖旨作為陪葬品也一併葬入墓中。

還有為數不多的被私人收藏。他們認為聖旨帶有龍氣,為了沾這龍氣,他們肯定也不會輕易拿出來亮相了。(在此多說一句,像聖旨這樣的物件上交國家,作為文物和文化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且能妥善儲存。其留在個人手中,不好儲存,且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古代那麼多聖旨,現在卻所剩無幾

都知道蠶絲這種材質,本身易損,要有專業技術才能儲存好。希望流於民間的鳳毛麟角的聖旨能重見天日。否則我們真的再也沒有眼緣能見到前朝歷代的這些聖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