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30,《五代史話》連載10(點選本處可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前面我們已說,吳與南唐,一脈相承,號為兩國,其實不過是換個名目。南唐烈祖李昇(徐知誥)長期掌握吳的國政,吳的末年,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楊溥並沒有實權。後晉天福二年(937),李昇受禪即位,不過是名實都歸於一人而已。

李昇開頭並沒有改姓,只改為單名誥,國號也不叫唐,沿吳封齊王之名,稱大齊,把吳天祚三年改為昇元元年。他定都金陵,改金陵(吳以昇州為金陵府)為西都江寧府,以揚州為東都。

昇元三年(939),他才認唐玄宗子永王璘做遠祖(一說以唐太宗子吳王恪為遠祖),“還”姓李氏,改名叫昇,國號大唐。他同中原沙陀族朱邪氏一樣,都以繼承大唐朝的正統自命。

然而,他的行事和後唐莊宗李存勖毫無共同之處。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01、南唐烈祖的功與過

李昇繼續推行對生產發展有利的政策,宣佈凡是避亂移入唐境的,一律計口給食,願意種田的,分給土地,免3年田賦勞役;派人勘察田地,按照土地肥瘠的程度決定稅額。

凡是調兵、徵役或有其他賦斂,都照稅錢的比例攤派,稅額高的多派,低的少派,人民負擔比較合理。

這同中原後晉、後漢比較,顯然高明得多。後來宋朝取了江南,也沿用了這個辦法。

李昇還推行獎勵生產的措施,3年內種桑樹達3000株的,賞帛50匹;每丁墾田達80畝,賞錢兩萬,免5年租稅。

李昇本人生活很節儉,常穿用蒲編的鞋子,梳洗用具是粗劣的鐵器,左右服侍的只是幾個老醜的宮人。

李昇自己不講究享受,對於為國死事者的家屬,卻並不吝惜,發放3年俸祿做撫卹費。

他對鄰國,則採取和平相處的方針。所以,從各方面綜合起來看,在封建統治者中間,李昇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

南唐昇元七年(943),李昇因求長生,服方士所獻金丹,中毒去世。這時南唐境內,經過了四五十年的休養生息,殷富充實,其他地區很少能夠比得上的。德昌宮儲藏兵器錢帛700多萬,政府的財力很充足,它的版圖包括鄂州(今武漢)以東的長江南北廣大地區,與中原國家對峙,彷彿又是南北朝的格局。

這個較好的局面,是楊行密(吳開國皇帝)、徐溫(吳宰相、李昇義父)、李昇締造經營的成績,其中又以李昇最為顯著。他掌握政權的時期,幾乎沒有打過仗。

這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本人厭惡戰爭;一是楊、徐、李三人創業,政權到手以後,都非常重視對內防範。從當時形勢來看,也不得不然。

徐溫在世的時候,便奪了楊氏的權,也奪了楊氏其他將領的權。李昇是徐溫的義子,與徐溫親生的兒子也有一番較量。他自己做了吳國的宰相。從宰相上升到了皇帝,便不許別人久任南唐宰相。李建勳是個賢相,執政的日子一長,便被罷了官。

李昇連宰相也要防範,當然不能讓武將掌握兵權,不用兵的秘密就在這裡。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02、福建之役盡顯中主短板

李昇死後,兒子李璟即位,當年改元保大。李璟便是以填詞有名的南唐中主(元宗)。

我們肯定不打仗的李昇,但是並不認為南唐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打仗。在分裂割據的時代,不打仗不可能走向統一。

後周以前,中原混亂,從全國來看,南唐是地大力強、政局安定的大國。南唐君臣如能奮發有為,即使做不到統一南北,只要能夠統一南方,也可以為統一大業作出重大的貢獻。

因此,李璟在這時候有開疆拓土的打算,完全是應該的,但他的問題在於“所以行之者非也”。

我們先看福建之役。保大二年(944)十二月,南唐見閩國內亂,命查文徽、邊鎬領兵,從江西入福建,進攻建州(今福建建甌)。建州一帶的人民,都厭恨閩國的內戰,反對閩國的苛政,爭先恐後,伐木開路,歡迎唐軍。

保大三年,唐軍在八月中攻克建州,滅了閩國。不久,汀、泉、漳三州守將也相繼投降。

可是,唐軍戰勝之後,在建州大肆擄掠,把宮室房屋,幾乎燒光。氣候又不湊巧,恰遇低溫大雨,凍死了許多人。福建人民大失所望。南唐中主李璟卻因諸將有功,不加處分。

這時,福州還有閩國的殘餘勢力。李璟不懂用兵之道,不準諸將乘戰勝之威,一鼓作氣,拿下福州。直到保大四年(946)六月,才派樞密使陳覺到福州,用“三寸不爛之舌", 去招降守將李弘義,勸他到江寧府入朝。

李弘義知道他的來意,板著臉見他。陳覺害怕,竟不敢提到要他入朝的事情。陳覺還到劍州 (今福建南平),擅自發兵,進攻福州,大敗。

南唐不得不增兵添餉,進攻福州。李弘義獨木難支,便求吳越援助。吳越兵戰鬥力並不太強,但對付唐兵已經足夠。保大五年(947),南唐軍在福州城下敗潰,喪失了大批軍資器械。

江西各州倉庫中儲藏的物資,經過了這次戰爭,幾乎消耗到一無所有的程度。

南唐不僅受了重大的損失,也失掉了對中原採取行動的時機。保大四、五年間(946-947),契丹入汴,石晉滅亡,正是中原大亂的時刻。石晉的密州(治今山東諸城)刺史皇甫暉、棣州(今山東惠民東南)刺史王建率眾投奔南唐;淮北許多義兵首領都要求南唐援助。

南唐本以唐室後裔自居,在這個時候,亮起這塊招牌,很可以起號召的作用,如果措置得當,得志於中原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本來是中原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在後唐中過進士,因父親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逃奔江南。他臨行對友人表示:“吳若用我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

韓熙載到江南21年,才看到這個機會,上疏請求出兵,指出若待契丹主北歸,中原有主,事情就不好辦了。

可是南唐先被福建事件絆住手腳,無法行動,繼而在福州大敗,陣亡兩萬多人,元氣虧損,更談不到北定中原了。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03、成為後周之臣

我們再看湖南之役。

保大九年(951),湖南馬氏兄弟爭國,將領跋扈,最後一個被將領所立的馬希崇怕被部下殺害,請南唐派兵保護。於是南唐派邊鎬從江西取潭州(今長沙),劉仁贍從武昌取嶽州,一舉滅楚。

南唐君臣得此成功,高興得忘其所以。李璟以為“天下一家”,指日可望。魏岑在宴會時居然會說:“俟陛下定中原,乞魏博節度使。”李璟居然答應,魏岑更立即跪下謝恩。他們顯然已把福建之役吃到的苦頭忘記得乾乾淨淨了。

但也有頭腦清醒的人,已經致仕的前宰相李建勳憂心忡忡地說:“大禍恐怕將從此而起了!”他的預言不久便變成了現實。

南唐滅楚時,已在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元年(951)。第二年,湖南舊將劉言等起兵反唐,唐軍很快便被趕走了。

為什麼失得如此之易?有一個叫孫朗的將校,先從淮北投奔南唐,後在湖南叛唐。他說:“朗在金陵數年,備見其政事,朝無賢臣,軍無良將,忠佞無別,賞罰不當,如此,得國存幸矣,何暇兼人!”孫朗的為人並不可取,話倒說得頗有道理。

唐用邊鎬取湖南,又用他守湖南。邊鎬其人並不殘暴,還能做點好事,但絕不是良將。他參與過攻克建州之役,因能保全俘虜的性命,被人叫做“邊佛子”。他進入潭州時,軍紀嚴明,街上店鋪都能照常營業。湖南饑荒,他發馬家倉糧,救濟饑民。潭州人都叫他“邊菩薩”。

李璟失掉了湖南,懊喪已極,不想再用兵打仗。然而後周已經強大起來,南唐不可避免要受到中原王朝的壓力。

後周顯德五年 (958) , 李璟在屢戰屢敗的形勢下,放棄長江以北土地,廢除帝號,改叫“國主”,並改用後周正朔,連自己的年號也不用了。

南唐中主李璟死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在著名詞人李煜(後主) 統治的時期(961-975),南唐只是宋的附庸罷了。

上面說的是南唐興衰的簡略的過程。

南唐平閩滅楚,有大國之威,卻無大國之君!

04、未能適應時勢,敗亡成為必然

我們進一步要問:這個可以有所作為的大邦為什麼會走向衰敗沒落?“所以行之者非也”究竟“非”在哪裡?

據筆者的看法,原因在於南唐政府的方針政策,不能適應時勢的需要。

烈祖李昇的政策,好處是讓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缺點是沒有為統一南北創造條件。他注意防範手下的將相,結果是削弱了國力。

中主李璟多才多藝,善騎射,工詩詞,寫的八分(隸書)在江南號為一絕。但是時勢需要的是一個富有閱歷、能夠審時度勢、兼具軍事才能的英主,中主是一個優秀的翰林學士,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改變了烈祖不用兵的政策,卻沒有執行與用兵相適應的政策,最緊要的是沒有執行發現人才和整軍經武的政策。

我們認為,江南並不是沒有人才,在同後周的對抗中,劉仁贍堅守壽州數年,柴克宏率數千老殘之眾救常州打敗吳越兵,都卓然有所表現,但他們都不是一直受到重用的人物。

中主任用最久的宰相馮延巳,是著名的詞人,並不是治國的能臣。野史《釣磯立談》把馮延巳和兄弟延魯、魏岑、陳覺、查文徽合稱“五鬼”,很可能是敵對者攻計之辭,未必符合事實。然而延巳沒有治世的才能,卻毫無疑問。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這個以文人學士為首的南唐政權,沒有實行為振興國勢所需要的政策,因而在後周、北宋崛起的時候,它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亡的結局。

當然,南唐在振興文化的方面作出過可觀的貢獻。關於這方面的情形,我們將在有關五代文化的章節中再加以說明。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五代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