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河衚衕:撿拾歷史的碎片

文:文力力 來源:皇城根兒衚衕串子(ID:bj11010_)

北河衚衕:撿拾歷史的碎片

我家住在北河衚衕南側的東板橋街,出來進去都要經過北河衚衕,每每在這條衚衕裡行走,腦子裡便會出現個問號:難道這條衚衕曾經是一條河?看著衚衕兩旁的人家、店鋪和來來往往的行人,時常會想:“北河”是一條什麼樣的河?

2007年,隨著北河衚衕拆遷,積聚在我心裡幾十年之久的謎團終於被一一解開,而且還有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穫。

北河衚衕位於地安門東大街南側,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衚衕,東起北河沿大街,西口兒與東吉祥衚衕和東板橋街形成一個三岔路口兒,這條衚衕原來的位置即是元代京杭大運河從通州到北京城內積水潭碼頭的通惠河的一部分,明代稱為玉河。通惠河是漕運內河,從南方來的糧船、貨船透過京杭大運河到達通州後,經通惠河可以直駛到北京城內的皇城處。這項水利工程是元初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設計的。北京地區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郭守敬設計開鑿的通惠河為一條閘河,沿河建造有24座水閘,透過水閘的開關調節水位,使糧船、貨船從低處向京城內的高處行駛,可以直抵積水潭碼頭。河水從積水潭經什剎海、萬寧橋,向東南經東不壓橋,然後順著北河衚衕向東,直到水簸箕衚衕轉向北河沿大街南去。

通惠河的漕運功能從元代一直延續到明朝,後來,隨著漕運內河的功能作用漸漸變小,以及陸路交通的逐漸發達,河道漸漸淤塞。特別是到明代中期以後,北河衚衕一段兒的玉河在擴建皇城時,被圍在了皇城之內,玉河的漕運功能徹底喪失。清王朝覆滅後,皇城內住進了大量居民,玉河變成了一條汙水溝,到1949年北京城解放前,玉河更是每況愈下,不得不在1956年將玉河改為暗河,並填埋了河道,北河衚衕這一段兒玉河被填埋後便形成了北河衚衕。

2003年,東城區啟動恢復玉河風貌工程,2007年開始拆遷,“北河”故道的樣子得以顯露出來。出於好奇,河道開挖時,我常常到工地流連。從“河道”往上面望,衚衕南側的地平面比原來的路面竟能高出兩米,一看便知那兒一定是原來的河岸,我的腳下,則是黑黑的河泥,河泥裡有許許多多的瓷器碎片、動物的骨頭、雜物,甚至有銅錢、破舊的玉石菸袋嘴。看著不寬的河道和滿河道的垃圾,人們彷彿看到了這條從元代一直流淌的玉河是如何在歲月面前逐漸的淤塞、變窄,一步步變成汙水河、垃圾溝的全過程。

忽然感到,所謂“歷史的積澱”,不就是我腳下這一層層的黑色河泥嗎?在河道開挖的那些日子,每天,河泥中都會“出土”不少碎瓷片,而撿拾那些挖出來的碎瓷片,讓我意想不到地收穫了不少以前書本中從未見識過的“積澱”中的歷史——在這條古河道中,簡直就是一個古陶瓷博物館:元代卵白釉龍形印紋的高足杯、“永樂年制”款名的玉璧碗底、“大明宣德年制”款底的青花麒麟碗、“大明成化年制”款底的花卉青花盤……從這些大小不一的瓷器殘片中,你能看到當時歲月中的蛛絲馬跡:元朝的瓷器碎片小而且少,反映了當時明朝推翻元朝時激烈的鬥爭,導致明朝政權堅決摧毀前朝的一切痕跡的心理;瓷器的質量和畫工反映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明代從永樂年間的草書“福”字碗的粗陋到宣德、成化年間“蘇青”、“鬥彩”的豔麗,反映了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的繁榮;崇禎年造的青花碗無論質量還是畫工已是大不如前了,碗底居然寫著“天下太平”;我撿的順治朝的幾個小盤子內畫著一片樹葉及一句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反映了人民對改朝換代的無奈和對外族統治的不滿。隨著清朝的國力增強,瓷器製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峰,“清三代”的作品精美絕倫,粉彩嬌豔欲滴,琺琅彩雍容華貴。我撿的一個乾隆年制的官窯小酒盅,兩釐米大的小酒盅外壁畫著一位馬童牽著一匹駿馬行走在花草盛開的小路上,栩栩如生……

把玩一塊塊斑斑駁駁的碎瓷片,我覺得是在觸控著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只是繼而,又有了些許新的疑惑:“北河”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朝代的宮內使用過的碎瓷片?把這些官窯碎瓷片丟棄到“北河”裡的會是住在吉祥衚衕的太監嗎?當年使用那些青花瓷碗的人曾有怎樣的命運?

……

北河衚衕的消逝及古河道的重現,彷彿讓我親歷了一回“淪海桑田”……

衚衕中的河湖灣潭……

北京過去大河小溪眾多,因而留下很多河、湖、灣、池、溝、澱、灘、海、潭等與“水”有關的地名。比如,西湖營衚衕、人定湖北巷、太平湖東里都含“湖”;薛家灣衚衕、南灣子衚衕都有灣;海運倉衚衕、海濱衚衕都含“海”;前泥窪衚衕、兵部窪衚衕都有“窪”;北池子大街、金魚池東街都含“池”;北溝沿衚衕、南深溝衚衕都有“溝”;沙灘北街、沙灘南巷都含“灘”;大川澱衚衕、小川澱衚衕都有“澱”;龍潭路、青廠潭(後改稱前青廠衚衕)、韓家潭(後改稱韓家衚衕)都含“潭”……在與“水”有關的衚衕街巷名稱中,更有像南水關衚衕、水道子衚衕、甘水橋衚衕、橫水車衚衕、流水巷等不少直接包含“水”字的。據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統計,北京胡同街巷名稱中與水有關的多達300餘條,其中含“井”的最多,共80多處;含“橋”的位居第二,約60多處;含“河”的排在第三,約40多處。不過,一些叫“江”的衚衕卻與“水”無關,像大江衚衕、小江衚衕,最初原本叫蔣家衚衕,“江”是根據“蔣”之諧音而來的。

說到含有“河”字的衚衕,除了今天本版刊發的北河衚衕外,還有墨河衚衕、蓮花河衚衕、香河園路、河通巷、濱河巷、河泊廠衚衕、受水河衚衕、三里河北街、東後河沿以及東、西河漕衚衕,泡子河東巷、西巷等等,只是這些“河”與“北河”一樣,後來由於河道淤塞乾涸,漸漸變成了街巷衚衕。

北河衚衕的“前身”玉河,是明代的稱謂,清代曾改叫御河,但“北河”只是走街過巷的玉河中的一小段兒。玉河水系源自積水潭,這條水道從什剎海經萬寧橋向東南方向順流而下、穿城而過,流淌到皇城的東南角即現在的南河沿大街南口的位置後,與來自今中南海的金水河匯合,再向南經過正義路,由原“內城”城牆水關注入正陽門東河沿、崇文門西河沿和東河沿,最後流入通惠河。

東不壓橋衚衕、東吉祥衚衕、北河衚衕、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義路等,都是玉河流經的故道,現在仍有不少地名是其當年川流不息流淌的見證。比如,位於北河沿大街西側的沙灘,就是因玉河衝擊出一片灘地而得名;沙灘南面的銀閘衚衕,因玉河曾在該處建有一處水閘而得名;銀閘衚衕南面的騎河樓,則因“樓”橫跨玉河被命名為“騎”河樓……

斗轉星移,古老的玉河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滄桑鉅變。如今,玉河的東不壓橋衚衕段兒,已是水穿街巷,碧水潺潺,兩岸綠柳依依。“北河衚衕”段兒則是翠竹蔥蘢、樹木成行,變成了一片綠地。那天,我去北河衚衕訪古尋舊,正巧是22日“水日”,剛剛看完西南大旱、大片土地龜裂的電視新聞以及第18屆“世界水日”和3月22日至28日第23屆“中國水周”的相關報道,“嚴格水資源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口號言猶在耳。北京早已成為缺水的城市,那些帶“河”字的衚衕名兒,不正是時時讓我們珍惜水資源的警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