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文人多傲骨,但大都是傲在骨子裡,傲於心而不傲於形,表面上你是看不出來的。換句話講,我雖然看不起你,但我不會當面表現出來。畢竟人都是要臉面的,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當然,那種傲於形的人不是沒有,咱們的詩仙李白就算一個,讓貴妃研磨,使力士脫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也是這樣的人,甚至於更加的沒有拘束。人家李白好歹有著功名之心,也懂得謙卑之禮。而嵇康卻是不懂謙卑,不拘常俗,唯有自我。總之一句話,看不慣的事,我就要說出來。看不起的人,我絕對不搭理。

當初曹魏名將鍾會,仰慕嵇康之才,想要與其結交,可嵇康就是不搭理他。鍾會可不是什麼一介武夫,他身出名門,父親是曹魏名臣鍾繇,鍾繇位列曹魏三公,不僅位高權重,還是一代名士,書法堪稱一絕。有著良好家庭出身的鐘會,自然也不差,從小博學多才,史載“敏慧夙成,少有才氣”。鍾會年少成名,弱冠入仕,歷任要職。十九歲為秘書郎,二十二歲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經是關內侯。可以說是當時曹魏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而且鍾會也不是什麼驕奢之人,他對嵇康非常敬重。曾經鍾會寫過一篇《四本論》,想給嵇康看看,但是走到嵇康家門口又擔心自己水平太低,嵇康看不上。糾結半天,居然將書從院牆外扔進去,自己則跑掉了。

“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完全就是一個學生見老師,粉絲見偶像的表現。然而對於嵇康來說,管你鍾會身份如何高貴,態度如何謙卑,看不上就是看不上。他寧願在一個人在樹下打鐵打發時間,都不願和一旁靜待的鐘會打個招呼,完全不將鍾會放在眼裡。

這樣一個人,想不得罪人都很難,雖然許多人都在稱讚其才氣,但更多的人是看不慣他的孤傲。但是嵇康畢竟是當代名士,在當時文人圈子裡地位極高,而且他還是治書侍御史嵇昭之子,娶了曹操的曾孫女,背景不算差。只要嵇康自己不惹事兒,別人還真不好動他。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比如當初毌丘儉在淮南起事,嵇康準備響應,後因聽從山濤的勸阻而作罷。鍾會因此進讒司馬昭,但是因為沒有充分的證據,也無法將嵇康治罪。

但是,像他這樣的人,又怎麼不會去惹事兒呢?

嵇康有位好朋友叫做呂巽,也是個放蕩不羈之人,是少有能和嵇康玩到一起的人。呂巽的弟弟呂安有一位非常美貌的妻子,呂巽對弟妹的美色垂涎已久。一日趁呂安不在,將弟妹灌醉,並且藉機與其發生了關係。

呂安被戴了帽子,自然是大發雷霆,要將呂巽告上府衙。不過嵇康卻將他勸了下來。一方面是幫朋友呂巽解圍,一方面也是在幫呂安。畢竟家醜不可外揚,呂巽更是冀州牧呂昭長子,實力遠強於呂安。呂安貿然發難,吃虧的多半是自己。於是,呂巽對嵇康許諾只要不見官,以後不再發生此事,永不加害呂安,呂安雖然氣憤,還是表示聽從嵇康勸導,亦不再追究。應該說,至此一場家庭糾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只是嵇康沒想到,自己這好不容易當回和事佬,卻被好朋友呂巽這個當事人給坑了。呂巽眼見自己和弟弟已經鬧掰,於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來個惡人先告狀,告弟弟呂安不孝。

當時掌權的司馬家,正在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呂安無疑是撞到了槍口上,加上呂巽在朝中勢力頗深,呂安就被下獄了。嵇康得知訊息後,非常後悔自己交友不慎,於是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和呂巽絕交。呂巽心想,我連親弟弟都不要了,還在乎你這個酒肉朋友?

呂安入獄後,為了說明真相,將嵇康調停之事全盤托出。隨後在流放途中,還給嵇康寫了一封告別信。信中原本只是意在和嵇康告別,順便發洩一下自己因被陷害的不滿,結果卻被曲解成了謀反之詞。

這讓之前被嵇康看不上的鐘會抓住了機會,這次的鐘會當然不是當年在嵇康家圍牆外徘徊良久而不敢叩門,最後擲書而去的小青年了。他藉機中傷嵇康,將其牽連進呂安一案。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當然,僅僅是呂安,還不足以至嵇康於死地。所以鍾會又點了一把火,煽動三千太學學生齊請願,請求司馬昭釋放嵇康。與之同時,一些豪俊之士則義形於色,趕至廷尉衙門,自願陪嵇康一同入獄。這下可把司馬昭惹惱了,原本嵇康屢次拒絕徵召就已經讓司馬昭很不高興,如今代表著國家未來的太學學生更是為了嵇康而其一同請願。雖說只是請願,但在司馬昭眼中卻與逼宮無異。

如果自己妥協,權威何在?日後還有誰能製得住嵇康。況且嵇康不願出世的性格本就不是當時朝廷想看到的,若是太學學生都向他學習,養成一股避世之風,那麼魏國就沒未來了。而鍾會又向司馬昭進言,稱嵇康上不臣服天子,下也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願為時所用,且又傷風敗俗。所以現在誅殺嵇康正是清潔王道。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關於嵇康之死,得罪了鍾會只是外因,而真正的內因是,嵇康獨立於司馬集團之外,這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司馬昭以嵇康“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為由,判其死刑。同時,以“不孝”和“謀反”之罪,將呂安處死。並且當著學生們的面,立斬嵇康,已樹立典型。正是因為嵇康之死,為那些和她一樣有著避世之志的文人才子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看到,嵇康被誅之後,懷有箕山之志的向秀敲響了司馬昭府的大門,像是一個始作俑者般,竹林七賢的其他人也和向秀一樣走出了竹林。

嵇康之死的啟示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嵇康是魏晉名士中的一股洪流,肅肅然如松下風;對大多數人來說,他達到了人格的制高點,掙脫了人在於世的束縛。之所以說嵇康之後再無廣陵,不是因為《廣陵散》而有了嵇康,是因為有了嵇康才有了那樣的《廣陵散》。當然,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