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在歷史愛好者的眼中,開鑿大運河這一“功在後世利在千秋”的偉業要得益於隋煬帝。實際上,在隋朝最先打算開鑿運河的並非楊廣,而是他的老子楊堅。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開皇四年,有大臣奏報“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考慮到漕運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楊堅立即下令“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斥巨資打造了一條三百里長的水渠。因為這條水渠途經廣通,所以被楊堅命名為廣通渠。

開展這種河道工程,向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楊堅在修建河渠時,朝野上下也有不少反對聲音。只不過,廣通渠竣工以後,很多人都從這條水渠中得到了既得利益,這些反對聲音也就隨之消弭了。“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一時間,滿朝文武非但沒再反對廣通渠,反而將楊堅抬高到堯舜禹湯的高度。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當時的楊廣只是晉王,他從老子的遭遇上看到了契機。早在這時,楊廣就已下定決心,等自己上臺以後,一定要效仿老子,靠修渠賺一番美名。楊廣上位時,北方人口激增,糧食的補給成了大問題。根據地方大臣的奏報,楊廣進行了理性分析,發現所謂缺糧不過是偽命題罷了。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相當充足,只是因為南北兩地發展不平衡罷了。

南方糧食產量充足,但人口數量較少;北方糧食產量稀少,人口數量較多。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只需搞“南糧北運”即可,偏偏當時的陸地交通不太發達,南方的大米運到北方所需的週期和經費較多,所以運糧得不償失。該如何解決現狀呢?既然陸地交通不發達,那就從水路入手。既然沒有水路,那就修一條水路!

大業初年,楊廣說:“要有渠。”於是,通濟渠應運而生。大業四年,楊廣說:“渠不夠。”於是,又有了永濟渠。或許是因為“渠”顯得太小家子氣,無法彰顯楊廣大氣高調的作風,於是,在大業六年楊廣又興建了江南河。就這樣,兩條水渠與一條江南河融會貫通,連成一線,也就是後來享譽盛名的大運河。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楊廣的這條大運河,究竟為古人提供了多少惠利?

《汴河懷古》說得好:“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其實,不光是唐朝人,即便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在享受著楊廣打造的大運河。

楊廣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可這種“功在後世”的舉動,在當時卻吃力不討好。倘若有記者採訪活在大業年間的老百姓,估計每個受採訪的老百姓都會吐口唾沫。因為在“功在後世”的背後,還隱含著“罪在當代”。

在那個沒有機械力的年代,想要修建這樣一條大運河,靠的可不是石油和挖掘機,而是人力。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那麼,為了挖一條通濟渠,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

“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這還不算完,還有“淮南民十餘萬”。好不容易這條水渠竣工了,皇帝老子又突發奇想,打算修一條更寬敞的永濟渠,於是乎“發河北諸軍五百餘萬眾”。

徵調民夫這種事,每個朝代都發生過,但楊廣卻另闢蹊徑,出臺了“丁男不供”的政策。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女人當男人使,把男人當牲口使,不論男女皆徵入建設隊伍,為國家發光發熱。

通濟渠竣工兩年後,好大喜功的楊廣又坐不住了,他立馬要在新修的河渠上進行巡遊。於是,隋煬帝大張旗鼓地南下江都。

據說,楊廣乘坐的龍舟,舉架約八十米高,船上有四層高的豪華宮室。僅隨行的官船,就有六千艘之多。整個船隊的長度,達到了一百公里,單拉縴的縴夫,就有八萬多人。為了滿足皇家出巡的需要,整條水渠方圓五百里之內“皆令獻食,極水陸珍奇”。五百里的物產船隊自然消耗不完,剩下的物資便“將發之際,多棄埋之”。

為挖通大運河,楊廣徵調了多少民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

自古以來,老百姓最痛恨的是什麼?

糟蹋糧食。

在老百姓眼中,楊廣修這條水渠的目的,絕非是為了經濟繁榮,而是為了巡遊和玩樂。所以在當時,人們很難理解楊廣的行為,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楊廣此舉與修建鹿臺的商紂王無異。因此,對於活在後世的我們來說,隋煬帝的這條大運河是豐功偉業;但是,對於活在大業年間的老百姓來說,這就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罷了。

參考資料:

【《隋書》、《資治通鑑》】